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汉文化传播研究(1884-1949)

被引量 : 24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独特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新疆多元文化,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原地区汉文化至晚从西汉时期就已经进入天山南北,成为新疆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之后,尤其是光绪十年(1884年)建省以后,新疆在行政上与内地划一,更多的中原人移住新疆进行开发建设,汉文化在新疆的传播进入了历史上新的阶段。梳理新疆建省至民国时期汉文化在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中传播的线索、阐明汉文化在近代新疆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仅可以深化人们对近代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形成的认识,而且也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理论。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汉文化的传播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新疆建省以后,清政府在新疆围绕建省及“新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疆的交通、通讯条件得以改善,中原人赴疆更为便利和频繁。清朝及民国以后新疆历任主政者的文化政策,以及该时期以各民族团结抵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为主流的民族关系,为汉文化在新疆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该时期汉文化传播的主体主要有入疆屯田的士卒、农民、遣犯,以及来自内地各省的商人、主政官员、遣员、手工业者、艺术工作者等等。汉文化在新疆传播的内容不仅包括中原成熟的农作生产文化、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生活文化,还包含中原地区以汉人为代表的宗教信仰、汉语方言、岁时节庆文化、传统戏曲艺术等方面。其传播的途径也较以前更为多样,不仅通过祀典活动、文献与文学作品传播,还通过会馆、学校教育等途径传播,在民国时期甚至还出现了新闻、话剧、电影等新式传播途径。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汉文化传播具有传播区域的广泛性与不平衡性、传播的阶段性与时代性、传播内容的全面性与丰富性三个特点。该时期汉文化传播的范围遍及天山南北,但其影响程度受内地移民分布格局的限制,呈现出“北重南轻”的特点。在这六十余年当中,汉文化传播的总体态势呈活跃状态,其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和谐时,汉文化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反之则出现缓慢发展状态。在多种多样的传播途径下,其传播内容丰富全面,不仅包括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而且包括心态文化层。该时期,新疆汉文化也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它不但与中原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而且具有因中原移民迁出地多元而产生的多元性与地域性,更具有汉文化在新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创造性。清末民国时期独特的新疆汉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传播的作用,首先,它维系着新疆世居汉人的认同,成为“老新疆”的身份标签;其次,清末民国时期的新疆汉文化,是新疆近代化,尤其是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最后,清末民国时期的新疆汉文化,奠定了近现代以汉文化发挥主导作用的新疆多元文化格局的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与民主化的不断进步,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变得越加复杂。同时,受到西方校本管理思想理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学校内部管理的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学校内部的
可塑性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不仅参与调解神经发育及再生,而且在增强突触功能与促进神经环路重建等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突触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分子机制,
<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377年)是古希腊科斯医学学派(Cos school)的代表人,《希波克拉底文集》(Corpus Hippoaraticum)集中体现了他的医学思想,也代表了古希
好莱坞全球化的背景下,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在中国悄然流行,并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受众。本文以"漫威影迷"活跃的"百度贴吧·漫威吧"为案例,在跨文化视野下对中国大陆互联网上的"
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都在关注和引进绩效管理。对于目前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单位中,怎样做好一个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绩效管理、绩效沟通的研究
使用M90 0型录像机 (5 0桢 /s)拍录研究对象训练前后 10 0m途中跑技术 ;对录像资料采用”爱捷录像解析仪”进行解析 ;对数字化信息进行有关统计学处理 ;对训练结果进行分析。
<正>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各行业与时俱进,已经开始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思考、运作。建筑行业也同样呼唤互联网思维,逐渐探索用"大数据、大整合、大融合、大视野"的核心理
以《金匮要略》中"血不利则为水"为基点,论述血水同治法的理论基础(血水同源、血水同病),血水同病与妇科病的关系,以及血水同治法对妇科病治疗的指导作用。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坚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方向。新的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 ,教师的创新精神是培养
同情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对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促使着人们产生更多其它的亲社会行为。对学前期儿童同情行为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儿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