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曲子,是国家文化部认可的新疆惟一汉语言地方剧种,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2006年该剧种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新疆第一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新疆曲子辑注》曰:“新疆曲子孕育于18世纪60年代,在新疆本地小调与陕西眉户、兰州鼓子、青海干弦等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于光绪年间形成。”它主要分布在汉民族聚居的城乡,特别是陕甘宁青籍居住的地方,重点在乌鲁木齐、奇台、哈密、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焉耆、伊犁等地的汉、回、锡伯族中间广泛传唱,甚至在一些维族人当中也有人演唱。但是,现在新疆曲子的发展传承却正在日渐衰微,这不得不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奇台县为调研点,主要采取了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田野调研为主,选择新疆曲子流传广泛的班社或个人,围绕新疆曲子在奇台的基本状况展开实地调查研究,分六章进行阐述分析:第一章是绪论,论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学术界研究现状、研究范畴和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奇台县的人文环境、奇台汉民族的来源以及新疆曲子在奇台的历史;第三章从新疆曲子的内容和特点阐释了新疆曲子的特质;第四章描述了新疆曲子在奇台传承发展过程中的表演、表演班社及其传承;第五章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窥探新疆曲子在奇台发展过程中凸现出来的文化及其问题;第六章通过以上五章的论述得出最后的结论:新疆曲子作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反映了民众的生产生活、思想意识以及文化历史,是一项值得发掘、传承的地方戏。但是,鉴于新疆曲子目前面临的传承发展的困境,我们不得不深思新疆曲子发展的前景和途径。新疆曲子如何应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所带来的发展困境,如何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传承危机,如何面对人们的认知局限等等问题都将是值得探究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