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AKT含煤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收集的钻井岩心、测井数据以及实验室煤相化验等资料,以沉积地球化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煤岩学、古生物地层学等多学科方法为理论指导,对研究区AKT含煤盆地侏罗系含煤地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展了沉积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对研究区的聚煤规律加以分析,并总结影响煤层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下统康苏组(J1K1-J1K2),杨叶组含煤较少,主要以三角洲-滨浅湖相为主,并通过单井及连井沉积相的分析明确了各沉积相的之间的空间组合规律,发现研究区物源整体方向来自南部,不同时期范围有所改变和迁移,但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在前人划分的Ⅲ级层序的基础上,依据测井曲线特征将侏罗系中下统康苏组含煤地层精细划分为Ⅳ级层序以及Ⅴ级层序,其中,SQ2-1,SQ2-2代表康苏组下段和上段两个Ⅳ级层序地层,SQ3-1,SQ3-2,SQ3-3代表杨叶组下段中段以及上段三个以级层序地层。通过对研究区煤样化学分析,发现研究区从北向南整体为陆相沉积环境,但又呈现一个越往南越接近海相过渡的趋势,沉积水介质盐度总体稳定,受海水影响较小。通过煤层厚度平面及煤层连井剖面图分析,结合地层厚度砂岩厚度等值线图,发现地层厚度与煤层厚度的相关性较好,说明沉降与供给匹配性良好。综合上述,康苏组上段聚煤规律整体呈现为从北东到南西迅速变薄的趋势,主开采康苏组煤层的煤矿基本集中于厚度中等的区域,在北线沟东煤矿的西北,煤层厚度减薄直至煤层不再发育。煤层的发育与构造沉降,沉积体系以及体系域有关,煤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滨浅湖相,低位体系域中煤层厚度较薄,湖侵体系域利于煤炭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