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揭示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特点和治疗组方用药规律;以及发现病、证、方、药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今后艾滋病的中医临床辨证、遣药组方提供思路和客观依据。 方法:检索CNKI收录的1985-2012年间的关于艾滋病的辨证方药治疗的文献,得到73篇标准文献;记录文献中的中医症状、中医证型、方剂名和中药名,并对其进行数据预处理使资料统一规范化;用 Microsoft 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对证型、症状、方剂、药物进行频数分析,用SPSS Modeler14.1提供的Apriori算法对辨证用药关系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艾滋病主要涉及证型有70种,出现频率由高到低前10位依次为气阴两虚、湿热(毒)蕴结、热毒内蕴、脾胃气虚、气虚血瘀、邪毒壅滞、痰热壅肺、气血两虚、脾肾气虚、肝郁气滞火旺、脾虚湿盛;常见症状,出现频率由高到低前10位依次为乏力、发热、皮肤痒(疹)、纳呆、腹泻、咳嗽、气短、自汗、头痛、恶心等。将70证型分解得到脾、肾、肺、肝、胃、经络、胆、营分、心、气分等13种病位证素和气虚、热、毒、湿、阴虚、痰、血瘀、火、邪、阳虚等25种病性证素。治疗艾滋病的方剂127首,经统计加减方87首,使用频数为199次;自拟方40首,使用频数为59次。使用频数前10位的方剂为参苓白术散、龙胆泻肝汤、生脉散、补中益气汤、百合固金汤、四神丸、康爱保生丸/胶囊、扶正抗毒丸/胶囊、六君子汤、归脾汤。其中使用中药242味,共3050频次,药物使用频数由高到低前10位为甘草、黄芪、黄芩、白术、茯苓、当归、人参、女贞子、陈皮、柴胡。药味以甘味的使用频数最高,达1848频次;而药性则以寒性使用最多,达1282频次。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含2味药、3味药、4味药的常用药物组合和各药物之间相关关系,以及药物与证型(素)之间对应关联。 结论:气阴两虚、湿热(毒)蕴结、热毒内蕴、脾胃气虚、气虚血瘀、邪毒壅滞、痰热壅肺、气血两虚、脾肾气虚、肝郁气滞火旺、脾虚湿盛为艾滋病常见证型,往往以正虚邪实并见。乏力、发热、皮肤痒(疹)、纳呆、腹泻、咳嗽、气短、自汗、头痛、恶心等则为艾滋病常见症状。治疗艾滋病加减方中补益剂使用最多,其次是清热剂、和解剂、祛痰剂等;自拟方多注重以扶正祛邪为要,较加减名方重复性低,但剂型灵活广泛。艾滋病用药以补气药为最,依次为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阴药等。甘草、黄芪、黄芩、白术、茯苓、当归、人参、女贞子、陈皮、柴胡等药物可作为治疗艾滋病的参考核心药物。药物配伍主要是补气药与补气药、补气药与补阴药,补气药、补血药与清热、利水渗湿药之间的配伍,兼配伍理气化痰药、活血化瘀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