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反映着社会化灵长类动物应对特定生境的适应策略。相对于其他灵长类类群,亚洲叶猴在社会组织上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仅出现在物种间,还出现在物种内,这为在排除遗传因素的前提下探讨生态因素提供了可能。印支灰叶猴(Trachypithecus crepusculus),隶属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疣猴亚科(Colobinae)、乌叶猴属(Trachypithecus),主要分布于泰国中部和东北部、越南的北部、老挝的东部和西南部以及我国怒江以东的滇中无量山、哀牢山和滇南西双版纳、南滚河和黄连山等地区。印支灰叶猴在社会组织上表现出极大的弹性:南部种群与其他亚洲叶猴相似,多形成20只以下的小群;北部边缘分布区的种群则能够形成100只以上的超大群体,在本研究期间,这样的超大群体还出现了分离-聚合现象。这些现象对理解生态因素对社会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深入了解无量山印支灰叶猴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从2010年5月到2016年4月,本研究对我国云南省景东县无量山大寨子地区的一个已习惯化的印支灰叶猴群体的社会组织及分离聚合事件开展了连续记录,同时通过10min为间隔的瞬时扫描法对各阶段的食性、时间分配、日活动距离等行为学特征开展了监测;此外,我们利用10min间隔的焦点动物瞬时扫描法记录焦点成年雄性5m范围不同性别年龄个体的数量,以此判断其社会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从2010年5月开始,大寨子灰叶猴群体从原来的80只个体不断增大,到2014年群体增加到约120只个体,并在同年3月分成A和B两个亚群体(A群80只个体左右,B群50只左右)。在2015年的4、9月和11月,两个亚群体发生了暂时性的聚合。在食性上,分群前的3年共记录到猴群取食57科148种植物,每年取食比例超过1%的物种分别有24种、24种和29种,每个月取食27±8种;分群后,对A群开展了1个整年的连续监测,共记录到取食49科104种植物,每月取食20±15种,1年当中取食超过1%的物种有22种。印支灰叶猴每月食物多样性在分群前后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取食的食物组成上表现出差异:与分群前相比,分群后A群取食更多的果实、种子、花和舔盐;取食更少的嫩叶、芽和老叶。无量山印支灰叶猴每年的2-5月以嫩叶和芽为主,5-9月以老叶为主,9-12月以果实和种子为主。印支灰叶猴在分群后提高了移动和取食的时间投入,减少了休息和社会行为。这种差异在以果实和种子为主食的月份更加明显,而在以嫩叶和芽为主食的月份不明显。印支灰叶猴在分群后的日活动距离略有缩短,但是与分群前相比差异不显著。分群后,在取食果实和种子的月份和取食嫩叶和芽的月份的日活动距离与分群前之间亦没有显著性差异。此外,大寨子灰叶猴的活动范围在分群后发生了明显的缩小:分群前的活动范围为446 ha,分群后A群活动面积为239 ha,B群活动面积为276 ha,两个群体活动范围有大面积的重叠。A、B两群暂时性聚合时利用的面积为183 ha。社会结构研究共收集1588次准确识别焦点雄性5m范围内其它个体年龄性别的有效数据(至少有1只其他个体)。其中,焦点雄性周围出现其它成年雄性的几率为42.1%,数量为0.55±0.79只;同时出现成年雄性和成年雌性的几率是31.5%。取食时焦点雄性周围出现其它雄性的比例(47.1%)和数量(平均0.71只)都大于休息和移动时,数量最多为5只成年雄性。结果表明大寨子灰叶猴的社会结构不是由多个OMU和AMU组成的重层社会,而是多雄多雌的社会结构。无量山印支灰叶猴群内成年雄性间相互容忍度较高,个体的空间分布在取食时尤其密集,说明无量山印支灰叶猴的食物丰富(至少在某些季节),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无量山印支灰叶猴能够生活在大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