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及其重要部分,而不同文化是存在着相通性和差异性的。其共性使各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而差异性却无时无刻不在给这种交流设置障碍。因此,在翻译的文化处理上便产生了异化与归化的矛盾,是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还是追求译笔的归化地道,一直是中外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认为翻译的途径两种,要么异化,要么归化,二者必居其一,没有第三条即二者结合的道路。异化与归化果真如此对立吗?辨明两者的关系正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我们认为,异化与归化的关系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首先,异化与归化是对立的统一,相辅相成的,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异化寓于归化之中,归化中也包含着异化,绝对的异化与绝对的归化都是不存在的。平常所说的异化与归化,主要是就译者的倾向性而言,即或异化为主或归化为主。在翻译实践中,两者的统一并非平分秋色,半斤八两,而是依翻译的标准、任务、文本特点和社会历史等因素的不同,而显示为现实的、具体的统一。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统一。原文的文化特质,译者的状况和目的,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不同心理,这些可变因素影响和决定着异化与归化侧重的可变性即“动态”,也带来了翻译界的“重译”现象。本文简要分析了社会文化因素、译者状况、不同文本性质所导致异化与归化倾向的动态选择;着重就不同文本的特点,对各自的归化与异化程度进行了较细的考察,以证明归化与异化的动态统一。 我们还认为,.事实证明,从文化趋同的角度来看,异化是发展的总趋势,归化是一种暂时的让步,采用异化的方法大胆引进新词及新的表达方式,有利于丰富祖国的语言文化。 本文以下述形式展开: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介绍了“异化”、“归化”这两个术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内涵。异化派、归化派的代表人物的观点及各自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论述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统一。从翻译的性质、基本任务及标准入手,论述异化与归化是对立统一,同时并存的;过度的归化与过度的异化都违背了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度”的把握。但我们注意到,如《论自由》(节选)的三个不同译本所示,历史时代和译者状况的不同造成异化与归化的不同倾向。而且中国翻译史上不同时期归化与异化的不同侧重,也证明社会文化因素及人们心理对于异化与归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总之,异化与归化确实是动态统一的。 第三部分,对文学、科技和社科三类文本的性质、语言特点、各自的翻译任务及目标进行了较细分析,考察了三类文本在文化因素处理上采用归化与异化的不同侧重。具体地说,就象征意义、语用意义及饱含文化因子的古诗的翻译,由价值观念和社会历史差异产生的特殊意义词的翻译,科技术语的翻译,商标广告的翻译等,阐明文本性质在如何决定异化与归化的不同侧重。· 第四部分,结论:异化与归化是动态统一的,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争取异化,只在难以异化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归化,这看来是二者矛盾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