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皮肤影像技术的新型皮肤病诊治策略研究与应用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ra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四种血管性皮肤病的皮肤镜特征总结与比较背景:皮肤镜已被证实有助于血管性皮肤病的辅助诊断,目前不同类型血管性皮肤病的皮肤镜表现相继被报道,但现有的皮肤镜特征并不全面。目的:全面总结和比较中国汉族人群中四种不同类型血管性皮肤病(婴儿血管瘤、樱桃状血管瘤、血管角皮瘤和化脓性肉芽肿)的皮肤镜特征。方法:以接触性非偏振模式收集31例婴儿血管瘤、172例樱桃状血管瘤、31例血管角皮瘤、45例化脓性肉芽肿皮损的皮肤镜图像,固定放大倍数为20倍。总结并评估背景、腔隙、血管形态及分布等皮肤镜特征。对于樱桃状血管瘤,比较皮肤镜特征与年龄、性别、解剖部位的相关性。结果:红色腔隙、红色/红蓝色/红白色背景、线状弯曲血管、匐行性血管、盘绕状血管是婴儿血管瘤的皮肤镜特征。红色/红棕色/红蓝色腔隙、匐行性血管、盘绕状血管、袢状血管、弯曲血管是樱桃状血管瘤的皮肤镜特征,部分皮损可见黑色区域、表面白幕。红色背景(P=0.021)、非特异性分布血管(P=0.030)、黑色区域(P=0.029)、表面白幕(P=0.042)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红棕色腔隙(P=0.039)、红蓝色背景(P=0.013)、红白色背景(P=0.015)、黑色区域(P=0.016)和表面白幕(P=0.046)在不同解剖部位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腔隙也是血管角皮瘤的关键皮肤镜特征,主要为红色、深紫色、深蓝色和黑色,伴表面白幕。皮肤镜下化脓性肉芽肿的整体特征为均质样区域,所有皮损中均能观察到该特征,其中30个(66.7%)为红白色,15个(33.3%)为红色;局部特征包括白色轨道征和白色领圈样结构,前者见于19个(42.2%)皮损,后者见于37个(75.6%)皮损。结论:皮肤镜对于血管性皮肤病的辅助诊断非常实用。当使用皮肤镜辅助诊断樱桃状血管瘤时需要考虑不同年龄和解剖部位的皮肤镜特征差异。第二部分 不同临床亚型玫瑰痤疮的皮肤镜特征总结与比较背景:玫瑰痤疮的皮肤镜特征已有报道,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全面,且多关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和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肥大增生型玫瑰痤疮的皮肤镜特征尚未被报道。目的:全面总结三种不同临床亚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和肥大增生型)玫瑰痤疮的皮肤镜特征。方法:以接触性非偏振模式收集87例玫瑰痤疮皮损的皮肤镜图像,放大倍数为20倍。总结并评估血管、鳞屑、毛囊异常和其它结构等皮肤镜特征,比较这些特征在不同临床亚型、年龄、性别、病程中的差异。结果: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而言,多角形血管和红色背景具有特征性;对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而言,红色背景、多角形血管、黄色鳞屑、毛囊栓塞、毛囊脓疱是典型的皮肤镜特点;肥大增生型玫瑰痤疮的常见皮肤镜特征包括橙色背景、分支状血管、毛囊周围白晕、橙色无结构区域和白色线状结构。在不同临床亚型之间,多角形血管(P<0.001)、非特异性线状血管(P=0.005)、树枝状血管(P<0.001)、黄色鳞屑(P=0.001)、毛囊栓塞(P<0.001)、毛囊周围白晕(P<0.001)、红色背景(P=0.022)、橙色背景(P<0.001)、红色无结构区域(P=0.002)、橙色无结构区域(P=0.003)、白色线状结构(P<0.001)、毛囊脓疱(P<0.001)和黑色毳毛(P<0.001)存在差异。多角形血管(P=0.021)、非特异性线状血管(P=0.046)、树枝状血管(P=0.002)、橙色弥漫性无结构区域(P=0.021)、橙色局灶性无结构区域(P=0.032)和白色线状结构(P=0.034)在女性和男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毛囊性红点(P=0.015)和毛囊脓疱(P=0.035)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树枝状血管(P<0.001)、毛囊栓塞(P=0.018)、橙色弥漫性无结构区域(P=0.009)和黑色毳毛(P=0.035)在病程超过2年的患者中更常见。结论:皮肤镜下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呈现红色背景和多角形血管,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模式包括红色背景、多角形血管、黄色鳞屑、毛囊栓塞和毛囊脓疱,肥大增生型玫瑰痤疮表现为橙色背景、树枝状血管、毛囊周围白晕、橙色无结构区域、白色线状结构。第三部分 聚乳酸微针联合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评估背景:氢醌乳膏是黄褐斑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整体疗效欠佳,微针作为物理性透皮给药技术之一,已被证实能提高外用药物的经皮吸收量从而增加疗效,但目前常用微针均为专业装置,限制了实际临床应用。本课题组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共同研发了一种新的聚乳酸微针并在前期研究中证实了其人体安全性及对常见皮肤病的辅助治疗作用。目的:评价聚乳酸微针联合2%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5例面部对称性黄褐斑患者。随机选择左侧或右侧为实验侧,先以聚乳酸微针对皮肤预处理后外用2%氢醌乳膏;另一侧为对照侧,仅以2%氢醌乳膏外用皮损处。每位患者治疗前进行MASI评分、RCM检查、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CBS云镜检查,此后分别于治疗2周、4周、6周、8周时随访,复查RCM、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CBS云镜检查;治疗第4周、第8周时进行MASI评分及PGA评分。结果:共25例(55.56%)患者完成研究,T2及T4时实验侧及对照侧的MASI评分存在差异(P<0.001),实验侧治疗前后的MASI评分存在统计学意义(T2vs T0:P=0.047,T4 vs T0:P<0.001)。T2实验侧与对照侧的PGA无统计学差异,T4实验侧PGA评分低于对照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实验侧与对照侧棘层(P=0.021)、真表皮交界(P=0.012)的灰度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两侧真皮浅层的灰度值无统计学差异(P=0.097);T2实验侧与对照侧棘层灰度值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83),真表皮交界(P=0.041)和真皮浅层(P=0.012)的灰度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3、T4实验侧与对照侧的棘层、真表皮交界以及真皮浅层的灰度值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每次随访时实验侧黑素指数均低于对照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侧红斑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CBS云镜下实验侧的褐色区域缓解程度明显强于对照侧(P<0.05)。2例患者实验侧出现小丘疹,1例患者实验侧出现轻度脱屑。结论:聚乳酸微针能增加2%氢醌乳膏的透皮吸收量,从而增加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的效果,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联合应用RCM与ImageJ可以实现色素性皮肤病的量化评估。
其他文献
背景PAR2分布于绝大多数免疫细胞表面,脊髓背角和脊髓表浅层也均有PAR2表达,尤其是外周传入神经纤维的中枢端、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等。PAR2既可以通过影响免疫细胞参与炎性反应,也可以直接通过神经元激活引起炎性反应。PAR2还与伤害性信号传导有关,其激活可以激活伤害性感受器并诱导痛觉过敏。在异位性皮炎等瘙痒研究中,也发现PAR2参与其中。由于PAR2在炎症性疾病和疼痛中的重要作用,本实验利用
学位
背景:支气管哮喘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长期以来哮喘的研究都集中在儿童和成人上。然而,中国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因此,更新并探索我国中老年人哮喘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迫在眉睫。另外,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显示Gasdermin B(GSDMB)基因与哮喘高度相关。多项研究显示无论在基因多态性还是在蛋白表达上GSDMB都与哮喘的发生发展相关。过表达GSDMB的支气管上皮细胞通过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1
学位
毛囊是皮肤的重要附属器,在外观修饰、创伤修复以及皮肤微环境重塑中发挥关键作用。皮脂腺痣是一种伴有毛囊-皮脂腺-顶泌汗腺发育异常的良性皮肤错构瘤,其特征表现为增生的表皮和不成熟的毛囊以及正常或增生的皮脂腺,其中毛囊的发育停滞于早期的毛胚芽样结构,为毛囊发育异常疾病研究提供良好的临床模型。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个BP,且没有编码蛋白能力
学位
目的:研究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中阴道上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在白 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诱导的 固有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1)将阴道上皮细胞(VK2/E6E7细胞)和白念珠菌标准菌株SC5314共培养,首先利
学位
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具有异质性,受累部位极为广泛,可累及包括皮肤、关节、肾脏、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在内的几乎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SL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发病与遗传、环境、激素等因素有关,其中遗传易感性是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学位
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是民俗学者反思民俗文化传续过程中性别制度复杂性的自觉反应。女性主义与民俗学结合的初衷,是为了弥合现有范式面对社会新变的失效。但结合之后的成果能否独立为一个分支学科,取决于中国实践者在多大程度上能通过性别意识的养成,将来自女性主义的性别视角与性别敏感的范式规则内化为民俗学学科的常规法则。目前,在中国民俗学界,这一分支学科的建设尚处于萌发时期,而且建设过程中还要面对诸多来自女性主义
期刊
肢端型黑色素瘤(Acralmelanoma,AM),是皮肤科临床中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总数占亚洲黑色素瘤人群的70%。从遗传背景、临床表现和预后上看,亚洲黑色素瘤患者与目前研究较充分的白种黑色素瘤患者相比有较大差别,特别体现在早期诊断困难、靶向治疗选择少,免疫治疗应答不佳等方面。积极寻找新的切入点以发掘针对亚洲人AM的生物学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是解决临床诊治难题的重要研究方向。分子遗传学
学位
背景:膀胱癌目前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法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术后膀胱灌注化疗,以此降低膀胱癌复发和进展的风险。目前,膀胱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受到化疗药物的毒理特性和膀胱生理学因素的严重影响。如化疗药物在膀胱内的滞留时间短,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能力弱,对肿瘤的穿透能力较弱及药物的副反应较大。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能够特异性、高效地杀灭
学位
背景:多发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s syndrome,MMDS)是一类与线粒体铁硫簇(iron-sulfur cluster,ISC)合成相关的细胞核基因(nuclear DNA,nDNA)突变密切相关的线粒体疾病。MMDS可造成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严重破坏,从而损害多种代谢途径,临床上主要呈现神经系统损伤、脑损伤、发育不良、肌肉
学位
背景及目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约占总心衰患者的50%,其住院率和死亡率与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HFrEF)相近。临床治疗大多采用HFrEF治疗相关药物,治疗目标多为改善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并发症,进而缓解心衰体征,暂无特效治疗药物。针对HFpEF的药物研发及药物临床研究既往已开展多项,在动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