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四种血管性皮肤病的皮肤镜特征总结与比较背景:皮肤镜已被证实有助于血管性皮肤病的辅助诊断,目前不同类型血管性皮肤病的皮肤镜表现相继被报道,但现有的皮肤镜特征并不全面。目的:全面总结和比较中国汉族人群中四种不同类型血管性皮肤病(婴儿血管瘤、樱桃状血管瘤、血管角皮瘤和化脓性肉芽肿)的皮肤镜特征。方法:以接触性非偏振模式收集31例婴儿血管瘤、172例樱桃状血管瘤、31例血管角皮瘤、45例化脓性肉芽肿皮损的皮肤镜图像,固定放大倍数为20倍。总结并评估背景、腔隙、血管形态及分布等皮肤镜特征。对于樱桃状血管瘤,比较皮肤镜特征与年龄、性别、解剖部位的相关性。结果:红色腔隙、红色/红蓝色/红白色背景、线状弯曲血管、匐行性血管、盘绕状血管是婴儿血管瘤的皮肤镜特征。红色/红棕色/红蓝色腔隙、匐行性血管、盘绕状血管、袢状血管、弯曲血管是樱桃状血管瘤的皮肤镜特征,部分皮损可见黑色区域、表面白幕。红色背景(P=0.021)、非特异性分布血管(P=0.030)、黑色区域(P=0.029)、表面白幕(P=0.042)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红棕色腔隙(P=0.039)、红蓝色背景(P=0.013)、红白色背景(P=0.015)、黑色区域(P=0.016)和表面白幕(P=0.046)在不同解剖部位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腔隙也是血管角皮瘤的关键皮肤镜特征,主要为红色、深紫色、深蓝色和黑色,伴表面白幕。皮肤镜下化脓性肉芽肿的整体特征为均质样区域,所有皮损中均能观察到该特征,其中30个(66.7%)为红白色,15个(33.3%)为红色;局部特征包括白色轨道征和白色领圈样结构,前者见于19个(42.2%)皮损,后者见于37个(75.6%)皮损。结论:皮肤镜对于血管性皮肤病的辅助诊断非常实用。当使用皮肤镜辅助诊断樱桃状血管瘤时需要考虑不同年龄和解剖部位的皮肤镜特征差异。第二部分 不同临床亚型玫瑰痤疮的皮肤镜特征总结与比较背景:玫瑰痤疮的皮肤镜特征已有报道,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全面,且多关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和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肥大增生型玫瑰痤疮的皮肤镜特征尚未被报道。目的:全面总结三种不同临床亚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和肥大增生型)玫瑰痤疮的皮肤镜特征。方法:以接触性非偏振模式收集87例玫瑰痤疮皮损的皮肤镜图像,放大倍数为20倍。总结并评估血管、鳞屑、毛囊异常和其它结构等皮肤镜特征,比较这些特征在不同临床亚型、年龄、性别、病程中的差异。结果: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而言,多角形血管和红色背景具有特征性;对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而言,红色背景、多角形血管、黄色鳞屑、毛囊栓塞、毛囊脓疱是典型的皮肤镜特点;肥大增生型玫瑰痤疮的常见皮肤镜特征包括橙色背景、分支状血管、毛囊周围白晕、橙色无结构区域和白色线状结构。在不同临床亚型之间,多角形血管(P<0.001)、非特异性线状血管(P=0.005)、树枝状血管(P<0.001)、黄色鳞屑(P=0.001)、毛囊栓塞(P<0.001)、毛囊周围白晕(P<0.001)、红色背景(P=0.022)、橙色背景(P<0.001)、红色无结构区域(P=0.002)、橙色无结构区域(P=0.003)、白色线状结构(P<0.001)、毛囊脓疱(P<0.001)和黑色毳毛(P<0.001)存在差异。多角形血管(P=0.021)、非特异性线状血管(P=0.046)、树枝状血管(P=0.002)、橙色弥漫性无结构区域(P=0.021)、橙色局灶性无结构区域(P=0.032)和白色线状结构(P=0.034)在女性和男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毛囊性红点(P=0.015)和毛囊脓疱(P=0.035)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树枝状血管(P<0.001)、毛囊栓塞(P=0.018)、橙色弥漫性无结构区域(P=0.009)和黑色毳毛(P=0.035)在病程超过2年的患者中更常见。结论:皮肤镜下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呈现红色背景和多角形血管,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模式包括红色背景、多角形血管、黄色鳞屑、毛囊栓塞和毛囊脓疱,肥大增生型玫瑰痤疮表现为橙色背景、树枝状血管、毛囊周围白晕、橙色无结构区域、白色线状结构。第三部分 聚乳酸微针联合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评估背景:氢醌乳膏是黄褐斑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整体疗效欠佳,微针作为物理性透皮给药技术之一,已被证实能提高外用药物的经皮吸收量从而增加疗效,但目前常用微针均为专业装置,限制了实际临床应用。本课题组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共同研发了一种新的聚乳酸微针并在前期研究中证实了其人体安全性及对常见皮肤病的辅助治疗作用。目的:评价聚乳酸微针联合2%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5例面部对称性黄褐斑患者。随机选择左侧或右侧为实验侧,先以聚乳酸微针对皮肤预处理后外用2%氢醌乳膏;另一侧为对照侧,仅以2%氢醌乳膏外用皮损处。每位患者治疗前进行MASI评分、RCM检查、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CBS云镜检查,此后分别于治疗2周、4周、6周、8周时随访,复查RCM、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CBS云镜检查;治疗第4周、第8周时进行MASI评分及PGA评分。结果:共25例(55.56%)患者完成研究,T2及T4时实验侧及对照侧的MASI评分存在差异(P<0.001),实验侧治疗前后的MASI评分存在统计学意义(T2vs T0:P=0.047,T4 vs T0:P<0.001)。T2实验侧与对照侧的PGA无统计学差异,T4实验侧PGA评分低于对照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实验侧与对照侧棘层(P=0.021)、真表皮交界(P=0.012)的灰度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两侧真皮浅层的灰度值无统计学差异(P=0.097);T2实验侧与对照侧棘层灰度值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83),真表皮交界(P=0.041)和真皮浅层(P=0.012)的灰度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3、T4实验侧与对照侧的棘层、真表皮交界以及真皮浅层的灰度值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每次随访时实验侧黑素指数均低于对照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侧红斑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CBS云镜下实验侧的褐色区域缓解程度明显强于对照侧(P<0.05)。2例患者实验侧出现小丘疹,1例患者实验侧出现轻度脱屑。结论:聚乳酸微针能增加2%氢醌乳膏的透皮吸收量,从而增加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的效果,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联合应用RCM与ImageJ可以实现色素性皮肤病的量化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