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消费需求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值得重视的驱动力。如何实现消费需求量的提升与质的改善,是今后长期内社会经济工作的核心要点。然而目前国内市场存在严重的商品同质化倾向,企业竞争过度倚重价格手段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改进,商品质量、性能等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期望,更直接导致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化;这是国内供求结构的失衡所致,并迫使国内相当一部分需求(尤其是高档次消费需求)流失海外,阻碍了内需的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一条能促使国内市场产销活动高效率协调的有效路径,使消费需求这架马车充分发挥作用,担当起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任,是今后长期内我国经济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大问题。 从国内外研究看,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与措施有多种;本文整理归纳了消费升级的相关文献资料,以流通业发展为突破口,梳理了流通与消费的相关文献资料。在诸如扩大消费规模、推进商贸一体化,创新消费供给、平衡供求结构等措施中,本文认为流通业作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借互联网带来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助力,有望成为实现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本文将消费升级研究纳入现代流通的视角,重点探讨互联网大背景下的流通方式变革,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两方面研究流通效率对国内消费升级的影响;提出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能够大幅提升流通四要素效率、改造供应链结构,使流通协同产销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提升流通效率,并以此为消费升级提供保障。 本文的基本结构如下: 首先,本文阐述了我国现阶段消费状况与面临的困境,从中引出流通的功能,并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流通活动与消费升级的关系机理。互联网技术加速“四流”,为流通业发展、流通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流通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其衔接生产与消费的功能,向前传递需求信息直接推动消费升级,向后传递供给信息间接刺激消费升级,在提升消费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的质量,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最终促进消费升级。 其次,本文建立了实证模型,将流通效率作为流通活动最本质的表现,综合各学者有关流通效率的指标选取方式,构建合理的传统与现代两类流通效率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1990-2000年的多个流通业相关指标降维、转化为一个综合指标,将其称为传统流通效率;在传统流通的基础上加入互联网相关的技术指标,同样将2001-2015年的多个流通业相关指标降维、转化,将之称为现代流通效率,进而研究近年来流通效率指标的变化情况,通过回归分析分别探索两类指标对消费升级的具体影响。 最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现代互联网背景下,消费升级突破了传统的以收入影响为主的观念而转向流通领域,尤其要重视流通效率所带来的消费持续升级的可能性;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流通的协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在改造供应链的同时使流通能最大限度地推动产供销供应链的协同,并以此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效率,最终对消费升级起正向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互联网背景下大力发展流通业、提高流通效率是促进我国消费升级、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并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重视流通业的先导性地位,充分发挥流通的协同功能;积极拓展电子商务,推动流通创新发展;建立与完善各类供应链,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建立流通信息网络,加强消费安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