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锋长斫带水长皴-浅论唐寅斧劈皴法之特点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19871120w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寅作为明代吴门四子之一,其作品精妙绝伦、理趣无穷,对后世影响深远。其画法承斧劈一脉,后有所创、自出机杼,技法以独特的中锋长线面貌存世,值得后世研究。
  翻开画史记载,从古至今对于唐寅的著录已十分丰富,使我的学习和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我研究生阶段的创作实践,更是具有指导性意义。此文即是我三年研究、学习的体会和总结。
  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斧劈皴法之变简略概述,分析皴法变化之过程,并且提出唐寅斧劈皴法的特点与创新。其次梳理唐寅院体画技法的师承与文人画技法的影响,通过作品的互证、图文的分析等方法进行论证分析,解读其皴法来源及笔墨的变化。后将唐寅作品进行分期归类,总结其各阶段的不同与特点,试图梳理其皴法变化的轨迹并进一步发掘唐寅中锋长线的斧劈皴法的成因以及影响。最后根据前文的梳理以及论述,定义唐寅独特的斧劈皴法特征以及表现,并印证其对后世的启示。
其他文献
人们生活上物质水平、精神内涵都在不断提升,对艺术作品的质量追求也在不断上升,对传统审美已经疲劳,需要新鲜事物的冲击。怪诞艺术的出现,给人们视觉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让人们对审美范畴有了新的认知,也让人们对现实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文章从艺术创作中运用怪诞艺术形象的三位著名艺术家苏丁、迪克斯、培根的创作风格及绘画形态来研究绘画中怪诞艺术形象运用产生的原因,同时研究怪诞现象在怪诞美学中的审美特征
学位
关于笔墨风格的研究是中国古代绘画史研究领域比较重要的研究母题,尤其是在画家个案的研究中,梳理一位画家的笔墨演变是了解一位画家最好的途径之一。作者在从事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期间对明代的山水绘画尤感兴趣。明代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继承时期,它继承自五代至元末以来的山水画成果,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明代出现了兼善各种画风的绘画大家,以及风格鲜明的画派争奇斗艳的景象。在这之中,吴门画派无疑是对整个明代甚至后世
本文着重探究中国人物画中人物的外形(外轮廓)演变、意义及实践价值。画家在画人物画的时候,对人物的外形设计处理是一个难以忽视的技术难题,而中国人物画又以线性造型作为基础,它的外形问题的关键性尤为凸显。而对这个外形问题的本身,画家却往往不曾深思,基本都是靠经验性和感觉性去处理它。既然这个外形问题是画家处理画面的技术难题,同时其背后还蕴含着相关的艺术、文化和视觉价值,那么这个命题就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 
傅山、傅眉《山水花卉合册》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此合册共收有十六幅画,由傅山与其子傅眉的山水花卉册页绘制合集而成。幅幅均为精品,构图奇特,风格各异。  从傅山诗文的“心师”结合他绘画上的“心画”来读他在物像与主观笔墨上的创作观念,以傅山、傅眉《山水花卉合册》为研究对象,就傅山的山水画的诗意造境为题,围绕傅山创作观、诗意感性的绘画世界展开讨论,以及通过读析他的笔墨语言及他在《山水花卉合册》中传达的创作观
学位
19世纪末,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走向全面衰落的历史时期。罗振玉避难日本的1911年前后,正值清王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而此时恰恰也正是甲骨文、敦煌文书、汉晋木简等大量发现和发掘,古文物相继问世的时代。同时,用罗振玉自己的话来讲,也是未曾有过的“文字之福”的时期。  纵观罗振玉一生的学术研究,他最重要的学术著述大部分都是在避难日本期间完成的。封建清廷被推翻后他携家眷东渡日本,开始了
学位
本文旨在探究传统人物画中点睛法对动势设计的影响,以及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传统人物画中动势的概念以及古人通过哪几种方式去设计和布局画面动势。第二章:第一节,论述传统人物画运用人物点睛法设计画面动势,并将点睛法概括为点睛取形、点睛取神和点睛取势三个方面,第二节,分四小点论述点睛法在传统人物画中设计动势的具体运用,第三节,论述点睛法对设计动势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及作者选择人
戴本孝是明末清初的一名遗民画家,虽以画名世,却少见于著录,长期以来几乎被人所忘却。随着西上实先生,薛永年先生,许宏泉先生对他一系列的研究,戴本孝也慢慢为人所识。戴本孝长期生活在新安,金陵之间,与渐江、石涛、龚贤等名家为友,他的存在,不仅是当时遗民画家的一种缩影,而且对研究新安画派甚至是当时的金陵画坛的画风以及绘画思想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从以下几个章节入手来浅析戴鹰阿的《华岳十二景图册》
学位
本文从笔者绘画实践中的几点疑惑出发,主要关注到了传统山水画视角的变迁问题,进而选择追求精准细致描摹的界画这一特殊的山水画种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探讨。首先,梳理了界画的发展历史,对于为何以界画展开对主题的探讨做出解释;然后分别对宋之前、宋代山水界画的视角进行探讨,也包括了对“三远法”的解析;最后,笔者着重讨论了明清以来尤其是“西学东渐”对于传统山水画视角的影响。
猫,古称为“狸奴”,作为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动物,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里的艺术形象层出不穷。从留存至今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狸奴主题绘画在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史中有两段较为集中的爆发期,一为以工笔形态为主的两宋时期,二为以写意形态为主的明清时期。本文将结合历史文献及图像资料,剖析猫的文化形象以及在传统绘画里的象征意义,大致从工笔形态以及意笔形态两个方向进行纵向的梳理归纳。除了这一绘画主题的发展经过,还囊括
学位
“小中见大”是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艺术思想。它代表了中国人的独特思维方式,也是古老的中华文明智慧的体现。“小中见大”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暗示的表达智慧。任何一门艺术都是需要借助媒介进行表达,因此艺术的表现限制于媒介本身,唐代王维“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宗炳《画山水序》:“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都是想在方寸片纸之间以观远大,庭院之中“容膝”之斋也追求广阔、开朗之感,因此如何在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