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视阈下《敦煌物语》中“敦煌”“日本”及“他者”形象研究

来源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gh45h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丝绸之路充满着冒险色彩,极具吸引力。自日本近代以来,不仅是创作丝绸之路作品的文艺家,普通的民众也对丝绸之路极其向往。其中,敦煌这一丝绸之路上的绿洲重镇引起了日本人极大的兴趣,不少日本人前往敦煌旅行。因此可以说敦煌是日本人丝绸之路情结的焦点,而探究这一情结的起点以及敦煌情结的表现与本质就成为了撰写本论文的契机。本论文采用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方法,改变以往以作品论为主的《敦煌物语》研究,力求研究领域的拓展与视角的深化。即在丝绸之路视阈下,立足于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综合运用东方学与跨文化形象学的方法论,进行文学文本之间、史学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以及文学文本与日本近代整体文化话语体系之间三个层面的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敦煌物语》中的“敦煌形象”“日本形象”与“他者形象”。不仅探究日本近代敦煌认知的变迁,也在丝绸之路视阈下考察近代日本主体性建构的形态与方法。本论文有利于推进松冈让易被忽略的代表作《敦煌物语》的研究,同时在丝绸之路视阈下,通过对《敦煌物语》这一日本近代主体性建构起点的考察,也有利于促进日本丝绸之路文学研究的发展。另外,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也需要了解他者的丝绸之路认知,因而对《敦煌物语》的考察,就成为其中的一环,从而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参考与借鉴。本论文主要有五章,各章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序章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动机、先行研究、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等。第一章聚焦《敦煌物语》中的“敦煌”形象,在语言外部的社会实践(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经历)与语言内部的建构两个层面,比较研究《敦煌物语》与井上靖的《敦煌》两部作品。从本体论来看,《敦煌物语》中的“敦煌”呈现出“狭小但却丰富,因而也是文化古战场”的形象特征。从认识论来看,《敦煌物语》中的“敦煌”又呈现出战时“善”“恶”二元对立的价值观。从整体来看,与《敦煌》中“浪漫敦煌”不同,《敦煌物语》中的“敦煌”是实证的知识性所支撑的历史“敦煌”。这一近代日本文学中最初的敦煌形象,与战后井上靖的《敦煌》一道,极大地影响了近代日本的“敦煌”认知,并不断塑造与重构近代日本的“敦煌”认知。第二章通过对文学文本《敦煌物语》与历史文本长泽和俊的《丝绸之路探险》的比较研究,考察日本大谷探险队的史实人物橘瑞超与虚构人物立花,在史实与虚构的差异中探究《敦煌物语》中的日本形象。《敦煌物语》中的日本形象由自我形象与对外形象两部分构成。通过橘瑞超与立花的比较研究,可见出勇敢而新兴的日本自我形象,而日本的对外形象则是守护亚洲、与西方竞争对抗的亚洲领导者的形象。这些日本形象,一直存在于《敦煌物语》的三个版本中,其中虽然经历了二战,但却贯穿于日本近代化的整个过程。第三章,通过比较研究分别于二战中和二战后创作的三个版本的《敦煌物语》,探究小说中的“中国”与“西方”这两个之于日本而言的他者形象的建构变化。其中,中国形象因受到敦煌热潮、中日关系的改善以及大众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由丑恶愚昧的负面形象转变为正面的中国形象。西方形象则由于战争等因素,由文明绅士的国家形象转变为日本在中亚的竞争对手形象。同时,小说中也呈现出作为日本的样板与恩人的西方形象,从而使得小说中的西方形象具有了内在的复杂性。终章归纳了本论文的结论。松冈让的《敦煌物语》作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第一部敦煌题材作品,其中建构的“敦煌”“日本”以及作为他者的“中国”“西方”,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丝路认知的同时,更成为了日本近代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一部分。本论文对敦煌形象与日本形象进行横向的静态考察,旨在揭示不受时代变迁影响的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不变要素。与此相对,通过对“中国”与“西方”的他者形象的纵向考察,厘清日本近代化的变迁过程。可以说,横向的稳定性与纵向的流变性共同构成了近代日本发展史的根本特征。换言之,面对在原有华夷秩序崩溃下而逐渐衰弱的中国,近代日本试图向大陆扩张,进而成为亚洲的中心、亚洲的领导者,并与西方对抗竞争,这是“近代日本”的不变性;同时,以战争为界限,日本在对华与对西方关系中出现了不同的策略性变化。这一近代日本的发展路径,起源于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伴随着丝绸之路认知以及主体性的建构,一直延续至今。
其他文献
梨状肌(Piriformis muscle,PM)是一块位于臀大肌深部下方的肌肉。它起于第2~4骶椎前面沿着骨盆壁下行,穿过坐骨大孔,终止于股骨大转子。它主要参与髋关节外展、外旋过程,尤其在负重活动期间,它可以减少髋部过度的轴向内旋,以提供最佳的髋关节负荷和定位,维持了骨盆-股骨位置的稳定性,预防髋关节、膝关节损伤。既往,临床上对于肌肉的研究首选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
研究背景辅助生殖技术已成为解决不孕不育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它的快速发展使得胚胎质量问题得到解决,但薄型子宫内膜所引起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变仍是辅助生殖技术中周期取消以及胚胎植入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1]。目前加拿大的生殖和男科学会(CFAS)及《辅助生殖技术中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将薄型子宫内膜定义为子宫内膜在排卵日或新鲜体外受精(IVF)周期中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两者不一致时,则会产生不准确的评价结果,导致不合理的教育成效判断,引发不恰当的教育实践行为。本文以近十年河北省中考化学试题为例,研究了中考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旨在对试题质量的研究,以及对课程标准实施情况的检验等方面做出探索与思考,从而能够对中考命题有所启
普利策奖得主玛丽安·摩尔对现代社会中的消费现象以及现代消费社会下的异化问题十分关注。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摩尔的女性主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等,鲜有研究集中探析摩尔诗歌中消费现象下的异化。本文旨在探讨摩尔诗歌中的消费现象,即消费物,消费动物以及消费人的生命,体现的现代社会中的消费异化、人性异化以及生命异化。本论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简要论述玛丽安·摩尔的诗学成就、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框架以及
本文立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理论观点,将该教学法运用于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中,分析研究两者结合的可行性,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跟我学汉语》中的《买鞋子》一课为例,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并在英国Invicta小学的课堂上实施。通过相关的理论研究、教学设计与实践、问卷调查等途径,笔者发现任务型教学运用于初级汉语综合课可以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汉语水平提高,特别是交际能
研究背景浸润在肿瘤病变组织中的所有巨噬细胞统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肿瘤中TAM的大量存在往往与肿瘤转移、血管生成增加和预后不良有关。目前针对TAM的肿瘤治疗策略包括清除TAM和TAM的再极化已取得一定进展,寻找出了多个靶点。但是针对这些靶点的策略缺乏特异性或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影响了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因此,靶向TAM的治疗需要寻找新的特异性靶点。Galectin-3属于凝集素家族,对
在日语动漫中出场人物的角色(人物形象)都很鲜明,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特定的人物形象强烈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被称为“役割语”(角色语言,Yakuwarigo),其中感叹词的变化可以塑造出场人物的角色特征。定延(2006)指出:说话人有时会激活与平常的人物形象不同的角色,故分析角色语言应参照被激活的角色,为避免概念混淆称之为“话语角色”。本文基于定延的话语角色理论,以感叹词“あら”“おい”“おや
背景和目的牙周炎是常见的以牙菌斑为始动因子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是我国成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牙周炎的临床主要表现是牙龈炎、牙槽骨吸收以及牙周袋形成。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厌氧杆菌。牙周致病菌侵入机体后,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激发宿主的免疫反应,分泌炎性因子。其中,引起牙周炎的两种最常见的炎性因子是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
有对自他动词在日语动词中占有很大比例,且多为基础性词汇。掌握有对自他动词对日语能力提升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前人研究报告了大量的有对自他动词混同偏误及其习得难点,认为母语干扰、知识不足等是导致学习者无法正确区分使用的原因。但是,对于这些混同原因并未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与验证,也忽视了学习者的语言知识的心理加工过程。本研究从语言加工策略视角出发,通过“基于听力的形态判断测试”和“误文判断与修改测试”调查了
在《JF日语教育标准》提出“为了相互理解的日语”这一理念的背景下,本研究站在伴随着语言学习的“同化”过程不需要刻意避免,重要的是从“同化”过程中学习、吸取什么(宫崎2009),最终实现学习者的自我实现这一立场,将分析焦点聚焦在学习者身上,以弄清接触场景当中“再邀请”行为的实态为目的,在此基础上,考察学习者对母语人士进行“再邀请”时有什么样的困难点,以及该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在本研究中,“再邀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