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垂向扰动条件下溶质在沉积介质中的迁移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q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覆水体的扰动对海洋、河流、湖泊等水体沉积物中物质的再悬浮和释放已逐渐受到全球学者的关注。这种在水动力条件下导致的物质的迁移和再悬浮过程,尤其是污染物质的释放过程严重的影响着水体的环境和生态平衡。为了研究在上覆水体扰动条件下物质在沉积介质中的迁移,本实验建立了简单的沉积物再悬浮发生装置,并分别利用不同粒径大小的沙粒作为均质沉积物,同时利用500μg·cm-3的溶解性罗丹明B作为示踪剂,观测研究在垂向紊流扰动条件下溶质在不同沉积介质中的迁移情况。实验表明,在均匀沉积介质中,水流的垂向扰动主要影响溶质的垂向迁移,而溶质的水平对流迁移十分微弱。在200 r·min-1的扰动强度下,在平均粒径为71μm介质中,溶质几乎不发生对流迁移现象,以自由扩散迁移为主,且扩散的强度与埋深没有直接关系;而该扰动强度对平均粒径为154μm,311μm,503μm和646μm均匀沉积介质的扰动影响深度分别达到了7cm,10cm,12cm和13cm;在各均匀介质中最大迁移速率分别达到了0.8 mm·h-1、1.8 mm·h-1、2.9 mm·h-1和4.9 mm·h-1,且随着埋深的加深,物质前迁移减弱。而在非均匀介质中,上覆水体的扰动将在非均匀介质中产生的横向孔隙水紊动压强增大,从而导致溶质随着水流发生跨介质的横向对流迁移,且一定范围内随着扰动的增强和颗粒粒径的增大,溶质的这种横向对流迁移也相应增强。当扰动强度达到300 r·min-1以上时,沉积层表层颗粒已发生了大量再悬浮-再沉淀现象,破坏了表层沉积层结构。研究还发现非均匀结构将会增大溶质在介质中的垂向迁移以及同一扰动强度对介质的影响深度,如200r·min-1的扰动强度对646μm均匀沉积介质影响深度为13cm,而对其各类非均匀结构的影响深度达到了15cm~16cm;并且对于同一种沉积介质,不同的非均匀组合对溶质迁移的影响也不同。同时,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沉积介质间存在着一个最利于溶质迁移的结构组合,在本实验组中,646μm介质与311μm介质构成的非均匀结构在200r·min-1的扰动强度下最利于物质的迁移。另外,实验发现在非均质边界处,溶质在71μm介质中的扩散迁移大大增强,其最大扩散直径增量几乎是其它各点的1.5倍~2倍,说明扰动条件下非均匀结构对溶质的扩散迁移也有明显的增强效果。由于自然条件下水动力条件十分复杂,不同的扰动环境对物质的迁移影响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该论文得出的结论适用于水体的垂向扰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病危险因素及其病原学。方法 回顾性分析机械通气48小时以上,符合VAP诊断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VAP相关因素、致病菌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
目前对蒙古裸腹溞的基础研究已经较为透彻,但培养技术尚不够成熟;同时,由于大量工农业污水排放,严重污染养殖水体。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种群培养条件的探究和有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基因表达与胃癌门静脉血转移和腹腔转移及胃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
间甲酚生产废水中含有硫酸、硫酸氢钠、间甲酚和间甲苯胺等多种毒害污染物,具有高酸、高盐、高浓度、高毒性的“四高”特征,是工业水污染控制的难题之一。氧化等常规技术存在
蒙特梭利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利创立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起初主要针对特殊儿童,随后经过不断完善应用到正常儿童身上。蒙氏教育引入我国后,作为外来
对饲养在青海省湟源县的10只青海半细毛羊的血清T-SOD、Cu-Zn-SOD、Mn-SOD、GSH-PX、MD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分别是:(261.67±37.27)NU/mL、(124.24±19.95)NU/mL、(
<正>有人曾问我,2018年,你心目中的"农银头条"是什么?打开回忆的大门,2018农业银行大事喜事不断,迎面而来。这一年,农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一号工程"迎来了"全面突破提升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ECG)异常变化的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2月~2006年9月住院98例急性脑出血ECG。结果 9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76例出现ECG异常,其中脑深部和出血
背景:研究发现,难愈性溃疡创面不易愈合与细胞凋亡失衡和炎症失调有关,以往的研究均在不同个体的某一类型组织取样研究,研究结果数据间可能存在个体差异的影响,且无同一糖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