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修辞学相关理论为指导,考察苦难进入土改叙事的思想背景,归纳概括苦难在土改小说中的多样形态,具体分析土改小说苦难书写的距离调控,并对新时期土改小说苦难书写展开价值评估。绪论部分主要从土改叙事研究和苦难叙事研究两个角度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把握新时期土改小说苦难书写研究的发展态势,在前人研究的薄弱环节和空缺之处寻求突破点,以此切入确定论文的大致方向和重点内容。第一部分,从哲学思想、历史观念和文学思潮三个方面归纳了新时期土改小说苦难书写的思想背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潮的影响下,过去强调阶级斗争的政治视角被呼吁人道关怀的人性视角所取代;接受新历史主义历史观念感染的作家,由过去呈现线性完整的历史到专注于解构宏大历史;在“文学的主体性”和“向内转”的文学探讨潮流中,作家创作由表现文学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到展开文学本体的审美探索和形式实验。第二部分,围绕苦难施与者、苦难承受者以及苦难类型三个维度对新时期土改小说苦难叙事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提炼概括。从苦难施与者与苦难承受者双向角度进行关照,可以发现这一时期苦难施受主体存在某种程度的置换,苦难施还程度也有所失衡,苦难与报复的合理性在解构视角下被颠覆与消解。苦难的类型则可以大致包括肉刑折磨、精神打击和伦理裂解三种。第三部分,结合小说修辞学相关距离调控理论,分别考察人道主义与伦理距离调控、新历史主义与认知距离调控、文学回归与审美距离调控。人道主义的介入使得原来被当作权威的阶级伦理遭受威胁,人性伦理重回历史舞台;新历史主义对宏大历史的解构倾向和质疑精神,拉开了当下历史认识与既往历史认知之间的距离;回归文学本体注重审美探索和形式实验,带动了叙事形式叙事技巧的新变,增加了读者审美阅读的障碍,拉开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读者因此被赋予充分的阐释权利与解读空间。第四部分,对新时期土改小说的人道倾向、历史反思和审美超越展开价值评估。新时期作家在书写土改苦难时,关注人的权利、生命价值和主体地位,具有人道主义终极关怀精神,但同时也存在忽略主体能动性的缺陷;在解构宏大历史的过程中展开了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与荒诞性,但他们对历史的解构超过了理性限度,在颠覆和解构之后也没有展开必要的新建构,从而走向了意义消解与历史虚无;苦难叙事的审美超越表现为文学主体的多元复苏与强化,但多元主体性的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作家情感态度和价值立场的游移不定,造成读者审美阅读和认同障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