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省临沧市境内,位于北纬23°07~25°02、东经99°07~100°25之间,保护区最高海拔3429.6m,最低海拔1450m,总面积95515.88hm2。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占据海拔2500~3200m山地范围,是该保护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植被类型。
在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内,选取不同地段且群落原始、结构完整、特征典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设置标准样地。基于累计面积1.01hm2的14块样地资料,对澜沧江自然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群落结构、生活型进行统计分析,并首次对云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群丛类型、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共有维管植物70科、125属、231种及变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17属、25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双子叶植物49科、91属、173种;单子叶植物7科、15属、31种。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维管植物十分丰富。
对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的区系特征分析表明,组成该群落的温带属与热带属比例基本相当,区系特征表现为从热带性向温带性过渡的性质。
组成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乔木层树种的优势科为壳斗科、山茶科、樟科和杜鹃花科;优势属为石栎属、杜鹃花属、冬青属和木荷属。乔木层树种共有76种,通过对所有树种重要值的计算,该群落在乔木树种的组成上表现为以多变石栎和硬斗石栎为主要优势树种,并具有多种优势树种的共优群落。灌木层共有79种物种,以成片的竹子占据绝对优势,并有大量的乔木幼树,真正的灌木种类较少,只有32种。草本层共有物种139种,真正的草本种类有85种,以瘤足蕨Plagiogyriaspp.和沿阶草Ophiopogonspp.占优势。层间植物丰富,共有15种藤本植物和23种附生植物。
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的垂直结构分层明显,分为:乔木上层,乔木中下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物种的水平结构表现为高存在度的种数很少,低存在度的种数很多,反映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分布和组成的多样性。存在度的排列为Ⅴ<Ⅳ<Ⅲ<Ⅱ<Ⅰ,比例为0∶3.9∶7.8∶22.9∶65.4。
根据Raunkiaer的分类系统,对该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维管植物生活型及叶特征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该群落以小、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分别占25.98%和15.15%,并有较大比例的地面芽植物(13.85%)和附生植物(9.52%)。叶级以小型叶为主(64.1%),叶片特征以单叶(81.0%)、革质叶(48.5%)、全缘叶(58.9%)、非尾尖叶(85.7%)为主。对群落不同层次的叶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其它地区同类群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群落既表现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一般特征,也表现了典型的云南亚热带地区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地森林群落的特征,即对干湿季分明的气候及湿润、寒冷生境的适应特征。
本保护区内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海拔跨度较大,局部地形差异造成的小生境条件差别很大,形成了许多层片结构相似、优势层片略有差异的群丛。经过整理,本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其下可分为2个群系,即硬斗石栎林(Form.Lithocarpushancei)和多变石栎林(Form.Lithocarpusvariolosus);7个群丛,即硬斗石栎-长梗润楠群丛(Ass.Lithocarpushancei-Machiluslonggiedicellata)、尾叶琼楠-硬斗石栎群丛(Ass.Beilschmiedialongicaudata-Lithocarpushancei)、硬斗石栎-云南红豆杉群丛(Ass.Lithocarpushancei-Taxusyunnanensis)、多变石栎-弯尾冬青群丛(Ass.Lithocarpusvariolosus-Ilexcyrtura)、多变石栎-木荷群丛(Ass.Lithocarpusvariolosus-Schimaspp.)、多变石栎-露珠杜鹃群丛(Ass.Lithocarpusvariolosus-Rhododendronirroratum)和多变石栎-云南铁杉群丛(Ass.Lithocarpusvariolosus-Tsugadumosa)。
本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海拔跨度将近700m,各群丛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明显。研究表明:群落的最大树高、最大胸径、胸高断面积之和与海拔呈负相关性,群落中乔木的丛生率与海拔呈正相关性,群落植株密度、平均胸径与海拔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物种丰富度明显的表现为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各层次的物种丰富度的比较表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最低,乔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相当。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明显,Shannon-Wiener(H)指数和Pielou指数(E)和海拔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