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考历史开始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唤起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无限生机。21世纪初,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人文素养成为历史教育的核心。能力培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成为了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之下,掌握历史知识不再是历史教学唯一和最终的目的,训练和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历史学科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应地,新课标历史高考,在不放弃历史知识检测为根本的基础上,更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在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考命题,突出“能力主导,素养立意”,成为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卷的一大特点。在命题思路上,运用“新材料,新情景”,创设“新问题”,考查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及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基础上的历史阅读、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评价等各项学科能力,是能力考查的主要形式。从纵向上看,对能力的考查总体保持稳定性、连贯性,但也出现细微的变化。深入分析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中各项能力的考查,把握命题特征和方向,可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因此,本文试图以2011-2016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为例,对近6年11道试题进行全样本研究,分析其命题的思路、技巧及核心能力要求,探究其纵向发展轨迹。文章内容共四章:第一章为文章的绪论,主要阐述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学科能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述近年来历史学科能力研究和高考历史试卷研究的概况。第二章,历史学科能力问题。深入到史学理论的层面,探究历史研究需具备的能力与素养,从而延伸至中学历史教育,梳理历史学科能力的类别与层次,分析高考指导性文件对能力的要求,为下一章的试题研究做理论铺垫。第三章,对2011-2016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进行全样本研究,分析近6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中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及纵向发展变化和不足。第四章,对中学历史教学教与学的启示。在反思新课改的不足,分析课程改革走向的基础上,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提出建议,合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