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在长白山西南麓罗通山自然保护区,采用声学调查法监测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活动,基于3S技术、地统计学方法和加权秩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在景观尺度、森林立地尺度和微生境尺度研究马铁菊头蝠生境选择,采用GIS栅格法在多空间尺度下预测马铁菊头蝠潜在空间分布,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用声学采样法分季节评估马铁菊头蝠在不同生境的活动。从相对开阔到相对复杂的生境,马铁菊头蝠总体活动频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池塘、针叶林、复杂阔叶林、开阔阔叶林、山脊、草地、森林边缘7种生境活动具有显著季节差异(p < 0.05)。除了盛夏,在初夏、初秋和深秋,马铁菊头蝠活动均受到温湿度的影响(p < 0.05)。2.景观尺度下,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高程、小溪邻近度、林间小路长度、河道长度、斑块丰富度和边缘密度对马铁菊头蝠生境选择的影响,应用ΔAIC_c和Akaike权重(w)选择最优模型。共构建了包含景观变量的31个模型,林间小路长度、高程和小溪邻近度是预测马铁菊头蝠出现的最优变量。其中,林间小路长度在马铁菊头蝠出现和不出现地点具有显著差异(F = 4.787,p = 0.034)。3.森林立地尺度下,研究森林类型、林分郁闭度、林龄、林分平均树高和坡向对马铁菊头蝠生境选择的影响,共构建31个Logistic回归模型。其中,林分郁闭度、坡向和森林类型是马铁菊头蝠生境选择的最优预测变量,其中森分郁闭度贡献率最高(0.989),其次是坡向(0.633)和森林类型(0.596);树高(0.424)和林龄(0.37)具有较低的贡献率。只有林分郁闭度在马铁菊头蝠出现和不出现地点具有显著差异(U = 40.0,p = 0.032)。在马铁菊头蝠出现的52个地点中,18个地点坡向朝南,没有坡向朝北和西北的地点,表明向阳坡对于马铁菊头蝠捕食具有重要影响。4.微生境尺度下,在75个样地分季节测量对马铁菊头蝠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昆虫丰富度、植被结构和温湿度,记录月相。夏季总体昆虫丰富度显著高于秋季(F = 504.054,p < 0.001)。深秋,落叶使得树冠郁闭度显著低于初夏、盛夏和初秋(F = 17.03,p < 0.001)。Poisson广义线性模型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微生境选择模式存在季节变化。初夏,总体昆虫丰富度、灌木高度和密度是重要影响因素;盛夏,灌木高度和密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初秋,总体昆虫丰富度和温度是重要影响因素;深秋,总体昆虫丰富度是重要影响因素。这表明食物丰度高的季节,植被覆盖比食物资源重要,而在食物丰度低的季节,食物资源比植被覆盖更重要,揭示马铁菊头蝠在食物和植被覆盖重要性间进行季节权衡。5.采用粪便分析法分析马铁菊头蝠的食性。马铁菊头蝠食物主要以鳞翅目和鞘翅目为主,各昆虫体积百分比随季节变化。初夏和盛夏以鳞翅目体积百分比最高,分别为73.97%和51.15%;初秋和深秋鞘翅目体积百分比最高,分别为42.03%和54.03%。6.运用GIS栅格计算法创建马铁菊头蝠分布可能性图,在景观和立地尺度下预测马铁菊头蝠潜在分布区,用留一交叉验证检验模型精度。景观尺度下的预测模型精度为62.5%;森林立地尺度下预测模型精度为69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在不同尺度下预测蝙蝠潜在空间分布,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方法;2.将加权秩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遥感数据处理,大大提高遥感数据处理精度,并将其应用于动物生境选择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3.在国际范围内率先开展马铁菊头蝠微生境选择研究,阐明马铁菊头蝠活动与微尺度生态因子关系,在细尺度下揭示马铁菊头蝠生境选择机制。根据对马铁菊头蝠多尺度生境选择和空间分布预测结果,提出马铁菊头蝠种群与生境保护管理的主要建议:在距离小溪较近的地点和向阳坡种植具有大树冠的阔叶林;增加干扰,采用择伐的方式为其提供边缘生境,同时增加林窗昆虫丰富度;保护灌木层,为马铁菊头蝠提供保护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