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近期将建设一批超高土石坝工程。变形控制是这些重大水利工程安全建设与运行中的核心关键问题。其中,坝体后期变形的控制尤为关键。目前,在土石坝工程中广泛采用的沈珠江流变计算模型主要是建立在恒定荷载流变试验的基础上,对复杂加载的情况是否适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论文针对堆石料应力加载与流变的耦合作用问题,从室内试验、机理分析、计算模型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论文取得的主要新成果有:1.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期将建设一批超高土石坝工程。变形控制是这些重大水利工程安全建设与运行中的核心关键问题。其中,坝体后期变形的控制尤为关键。目前,在土石坝工程中广泛采用的沈珠江流变计算模型主要是建立在恒定荷载流变试验的基础上,对复杂加载的情况是否适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论文针对堆石料应力加载与流变的耦合作用问题,从室内试验、机理分析、计算模型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论文取得的主要新成果有:1.采用糯扎渡花岗岩堆石料,进行了大应力增量和小应力增量多级加载三轴流变试验。根据试验成果,深入探讨了流变的时间过程以及流变对后续加载过程的影响。根据流变的硬化特性,提出了硬化流变的概念,可很好的解释流变前后试样所表现出来的分段特性。2.根据分级加载流变试验成果,研究了应力加载过程对后续流变发展规律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新的堆石料流变的累积规则,也即堆石料单元某时刻的当前流变量等于该时刻可引起堆石料发生附加硬化的硬化流变量。讨论了流变硬化特性和累积规则的统一性,发现两者之间的影响是相互和统一的,在物理作用的层面是和谐对称的。3.研究了应力卸载过程对后续流变发展规律的影响,发现在发生应力卸载后,堆石料流变存在正向流变区、无流变区和反向流变区的现象。本文提出的堆石料流变累积规则同样适用于应力发生卸载的情况。4.分别结合一般弹塑性模型、沈珠江双屈服面模型和邓肯张EB模型,提出了流变应变等效硬化以及硬化流变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可考虑堆石料应力加载和流变耦合影响的计算模型,并应用三轴流变试验成果进行了验证。5.将所发展的新流变计算模式嵌入课题组开发的Contana大型有限元计算程序系统。对古水面板坝的后期变形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发现采用新计算模式后,坝体堆石料的主要流变过程在坝体填筑完成后才开始,发生后期流变变形后,坝体堆石料会处于不同程度的类似的“超固结状态”。
其他文献
山区地形起伏,地质条件及环境因素复杂。山区机场高填方工程所用堆石料往往就地取材,力学性质参差不齐。如何可靠预测和控制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特别是差异沉降,是山区机场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还因为对山区填料进行室内试验时往往由于仪器尺寸限制不得不进行缩尺,而使问题的难度剧增。本文采用离散单元模拟,结合室内试验,研究堆石料工后长期变形特性,重点讨论颗粒形状对堆石料短期和长期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堆石料
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而给排水管道的漏损使我国宝贵的水资源发生了严重的污染和浪费,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针对管道工程中接头破坏十分严重以及目前混凝土管道设计规范中对管道纵向配筋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离心机试验、数值模拟、理论推导等手段对大直径承插口钢筋混凝土埋管在地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纵向力学特性展开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依托离心机试验,利用三维数值模拟对承插接头的变形特点、
剪力墙的力学性能对高层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已有数值模型无法精确刻画剪力墙结构在复杂荷载条件下裂缝开展的细观规律和破坏机理,因此无法正确预测剪力墙结构的性能退化规律和破坏模式。为此,论文针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开展了递次研究,开发了考虑纵筋滑移、剪切软化、捏拢效应和滑移破坏的剪力墙结构精准数值模型,结合断裂力学理论提出了裂缝间距预测方法,明晰了剪力墙拉-压-弯-
供水管网中的管垢特性和铁释放规律研究,对于维护水质稳定、保障饮用水供水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实际管网系统中采集了大量管垢样品和管道材料,开展了多种实验来探讨管垢层与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采用多种材料化学测试方法,分析管垢的形成过程和物理化学特性;搭建了小试管段实验系统,研究管道材料、水源切换、水流条件对铁释放和水质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瓶式实验分析镀锌层的腐蚀和重金属释放情况。本研究旨在为供
多桩基础是未来海上风机基础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工程设计中多桩基础采用的是单桩基础的设计方法,无法考虑水平-竖向荷载耦合的影响,也无法考虑长期循环荷载下桩基础承载特性的演化。本文通过离心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和渗水力模型试验等多种方法,揭示了多桩基础承载特性及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多桩基础的实用分析方法。本文的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水平加载条件下三桩和五桩基础的离心模型试验,揭示了多桩
以砂性土为代表的散粒体材料在主应力旋转条件下的变形规律与本构模型一直是与岩土工程变形精细化预测和调控密切相关的热点和难点研究课题。由于受机械加载能力的限制,目前只有循环扭剪试验中可以实现大、小主应力绕中主应力轴的二维旋转,但工程实践中更为广泛存在的主应力旋转是三维的。为研究该条件下散粒体的变形规律,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维空间内可任意控制主应力大小和方向变化的数值试验方法,开展了主应力三维旋转数值试验,
网格筒结构是一种在多高层建筑、电视塔和塔桅结构中被广泛采用的结构型式,并可按照梁柱的布置型式进一步细分为横梁竖柱的正交网格筒结构以及斜柱双向交叉布置的斜交网格筒结构;或按照几何形状划分为矩形平面、柱面和双曲面网格筒结构。当网格筒结构被应用于超高层建筑中,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可能存在多层楼板抽空的情形;或者当网格筒结构应用于电视塔、冷却塔和其他塔桅结构中,也常常全高度不设置任何面外支撑。因而在竖向
为了进一步提高循环效率,燃气轮机需要在提高透平前温的同时限制冷却气量,其对高效、精细化透平冷却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透平端壁复杂流动区域的气膜冷却是冷却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准确预测透平端区气膜冷却需要充分掌握端区冷却气扩散与迁移特性与机理。本文基于气膜冷却精细化设计需求,研究了端区横向流动对单元气膜冷却和多排射流叠加特性的影响机理,探究了透平非均匀入口条件下的气热特性,发展了气膜冷却设计方法。气膜冷却
径流涡轮是传统增压内燃机及未来燃料电池车用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涡轮效率对汽车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车用动力系统结构紧凑,排气管路往往具有高度扭曲的三维结构,排气到达涡轮进口时通常有垂直于主流方向的二次流分量。涡轮进口的二次流会导致其实际工作效率显著下降,这是制约涡轮高效工作的主要瓶颈之一,提高进口二次流影响下的涡轮效率是进一步发掘汽车节能减排潜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不同方向及结构的进口二次流
弯道输沙是河流动力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其中弯道中的悬移质输移研究较少。悬移质是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的关键因素,分析弯道中的悬移质与水流相互作用有助于从微观上理解黄河的河床演变机理,从而为河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水沙数学模型的建模工作,通过采用高阶数值格式来实现对明渠水沙运动的数值描述。各物理量垂向采用多项式表示,在平面二维水动力模型中建立了能全面考虑弯道二次流(螺旋流)与主流非线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