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遗民李邺嗣及其诗歌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y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邺嗣(1622—1680),明末清初之际浙东著名的遗民诗人,长于诗歌,著有《杲堂诗文集》,钱仲联称其为甬上诗社中“艺术成就最卓越的诗人”。他的诗歌句句血泪,情感真挚,再现了时代巨变之际强项不屈的遗民形象。本文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探析李邺嗣的行迹与心迹、其简单的遗民交游圈、诗学思想、独抒性情的诗歌内容以及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李邺嗣家世显赫,在李邺嗣的家族历史中,忠义是其家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这种家族文化,对生逢乱世的李邺嗣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鼎革之际,李邺嗣不与新朝合作,为恢复大明江山奔走山岛海寨之间,联络忠义之士。后因复国之事两次入狱,经友人相救,幸得不死。两次入狱之后,李邺嗣认识到复国之梦的不可实现,于是隐遁于东皋草堂,日以著书为业,以遗民身份终老。其坚贞的遗民气节和高洁的品行为浙东士人树立了一个标杆。李邺嗣性情耿直,笃挚于朋友,其交游圈单纯狭小。作为遗民,他以结交当世显贵为耻,且耻于与贰臣交往。心志相通,是其交友的首要条件,其好友或是抗清志士,或是气节砥砺的遗民,或是品行高洁的方外之人。在李邺嗣的隐居生活中,他们互相砥砺,共同坚守遗民气节。通过与这些人的交往以及他们对李邺嗣的评价可知李邺嗣在浙东的地位和影响,李邺嗣具有独立的诗学观,在宗唐宗宋成风的清初诗坛,李邺嗣打破藩篱,不为门户所囿,在师法对象上,亦不主一家,陶渊明、杜甫、谢灵运、刘长卿都是李邺嗣师法对象。他对明诗模拟剽窃、性情不出的弊病进行了反思,主张诗歌要抒发真性情,并且要日新求变,提出了诗歌创新的方法。此外,李邺嗣还主张“以诗存史”、“以诗补史”,他的诗学观对振兴明后期以来的颓靡的诗风具有积极的影响。李邺嗣诗歌思想内容践行了他“正性情”、“日新求变”的诗学主张。其诗歌感情真挚,不落俗套,诗歌内容丰富,既有慷慨激昂的反清复明之作,又有哀婉沉痛的思念故国之作,有隐居后闲适恬淡的田园山水诗歌还有展现甬东风物的清新明快的竹枝词,李邺嗣用诗笔真实的记录了一位遗民的复杂心路历程和时代的风云巨变,以及甬东的风物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李邺嗣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他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再现了时代的风云变化,字字如泣,句句血泪。诗风不拘一格,既有杜甫沉郁顿挫之风,又有陶渊明闲适恬淡之味,又有谢灵运幽静秀美之色。语言简洁而生动。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呈现出从司法规范重建——审判方式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走向。司法改革不仅开启了当代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崭新历程,也有效推动了社
申诉制度在当代世界各国受到普遍重视,逐步发展为一种新型的非诉讼救济机制,并向多种行业和领域拓展,显示出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对现代传统体制、理念、程序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超
我国当前的人民法院改革面临着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具体表现在法院独立还是法官独立、司法民主化还是司法职业化、司法能动还是司法克制这三个问题上。以法律方法为进路的司法
民事诉讼主管作为社会主义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中的一个特有概念,是一个非科学的法律术语,浸透着十分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在立法上,民事诉讼主管体现为以国家本位为理念指导;在司
主任检察官制度,是指主任检察官与多名检察官组成的办案组在检察长及检委会领导下,对授权范围内的案件依法独立行使决定权并承担相应办案责任的制度。它是为了弥补当前检察活
公司担保纠纷涉及公司法、担保法、合同法相关规定的解释与适用,不能片面地仅从一个角度来认定违反规定的担保合同的效力。《公司法》第16条在规范性质上属于强制性规定,但即
容美,古称容米或柘溪,也有容阳之称。鄂西容美宣慰司作为土司时期朝廷统治鄂西土家族的政治机构之一,不仅具有强大的政治实力,在文化上也成就非凡。明末清初之际,容美土司田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过程不仅是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而且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即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汇、
海男的小说《妖娆罪》中,塑造了乌珍、姚妈等驿妓形象。这些驿妓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男性对女性肉体的渴望,她们的命运也与男性息息相关。在用身体交换金钱的过程中,这些驿妓的女性
2013年以来,有关“女汉子”的网络讨论热闹非常。对于这一现象,评论家们多从社会学、符号学角度评估“女汉子”形象,缺少系统性地探究小说文本的人文性内涵。本文着重从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