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亚地区是地球上重要的干旱区之一,约占全球干旱区面积的1/10,水资源极其匮乏,其主要植被类型为草地、农田和灌丛。近年来,该地区的植被退化已经成为全球突出的生态热点问题。本论文针对中亚干旱区(中亚五国)的植被退化研究较少、其植被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及影响因素不确定等问题,首先采用GIMMS NDVI3g数据研究1982-2011年间植被退化状况,然后基于CASA模型反演该地区的净初级生产力(NPP),结合MODIS蒸散发(ET)产品数据,深入分析中亚地区2000-2013年间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本论文的主要发现为: (1)对比苏联解体(1991年)前后中亚地区植被退化特征,发现1992年后植被退化加剧,气候因子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作用减弱。近30年,中亚气候整体呈现暖干化的趋势。考虑苏联解体的影响,对比1982-1991和1992-2011年植被NDVI的变化,发现1982-1991年只有部分小区域植被呈现退化,大部分区域都呈现绿化趋势;而1992-2011年间,植被退化趋势显著,尤其是北部草地和耕地退化明显。植被NDVI的变化与气候密切相关,但两个时期内其对气候响应方式不同。相比于1982-1991年,1992-2011年间降水与植被NDVI的相关性较低。此外,植被NDVI对降水滞后响应期从1982-1991年的0个月增加到1992-2011年的1-3个月,这表明该地区植被为适应气候变化可能发生植被功能类型的转变。温度在1982-1991年内多为促进植被生长作用,而伴随着温度的持续升高,1992-2011年间温度对植被生长转为抑制作用。 (2)中亚干旱区植被ET和NPP的空间分布与植被类型、地理位置等密切相关。通过对2000-2013年间NPP和ET的时空格局变化分析,发现二者均以显著下降的趋势居多,且气候对二者的影响有所差异。中亚干旱区NPP和ET多年(2000-2013)平均值整体分布特点为:高纬度>低纬度,高山>平原。主要植被类型的NPP和ET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草地>灌丛。对比三种主要生态系统的NPP、ET和WUE之间相关关系,发现灌丛的NPP和ET相关性最高,表明其碳水耦合效果最好。从年际变化来看,NPP和ET以显著下降趋势为主,分别占植被面积的7.8%和13.5%,但各植被类型的变化趋势和程度有所差异。NPP和ET显著下降区域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部的草原和里海-乌拉尔河流域的农耕地区,少数上升区域分布在中亚南部高海拔地区(临近冰川)。气候与中亚植被NPP、ET均有很强的相关性,对比降水和温度的贡献率,发现NPP受降水影响的范围较大,约占植被面积的27.4%;而ET与降水、温度的显著相关面积均较多,但分布位置不一。 (3)2000-2013年间,中亚植被的WUE波动较大,其中灌丛和耕地的WUE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中亚植被WUE受气候影响显著,由显著相关的面积可以看出,温度是影响中亚植被WUE的主导因子。由多年NPP和ET数据得出WUE数据集,发现中亚植被WUE多年空间平均值在1-1.7 g C/m2/H2O间变化,波动性较大。由于植被类型和气候因素等原因,WUE均值的空间分布与NPP和ET基本相反。相比NPP和ET,植被WUE显著变化面积较少,6.9%的植被WUE显著上升,另有3.4%显著下降,其中灌丛和耕地的WUE普遍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整体增加速率为0.041和0.018 g C/m2/H2O/yr。气候因子对植被WUE的影响在大多数区域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其中温度是主导气候因子。 (4)深入分析两个典型区植被的ET、NPP和WUE变化,发现草地和灌丛的WUE普遍高于农田。旱耕与灌溉农田WUE均受到气候的影响,但二者响应方式不同。北哈萨克三州和阿姆河-锡尔河流域两个典型区的农田NPP和ET较高,但其WUE比该地区的草地/灌丛低。北哈萨克三州植被的NPP、ET以及WUE的变化趋势随植被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在阿姆河-锡尔河流域,三个参量的变化趋势则随流域空间位置的改变而不同。在北哈萨克三州区,其WUE与气候显著响应面积比约有8.0%,降水是旱耕区的主控因子,而温度是该区草地WUE的主控因子;而在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其WUE与气候显著响应面积比约为21.0%,其主控因子为温度。此外,人类活动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被的生产力和W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