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妙莉叶·芭贝里,法国当代小说家,1969年出生于卡萨布兰卡,毕业于高等人文科学师范学校(Fontenay-Saint-Cloud)哲学专业,2000年开始步入文坛,是法国文坛上的一颗新星。她的第一部小说《终极美味》曾获2000年最佳美食文学奖以及2001年酒神巴克斯奖,第二部小说《刺猬的优雅》影响更大,两年内包揽了包括乔治·布哈桑奖、法国书商奖、国际扶轮社奖等在内的近十个奖项,连续三十周荣登在亚马逊网站销售排行榜,妙莉叶·芭贝里由此跻身2007年法国最畅销的十位小说家的行列。《刺猬的优雅》先后被译成30多种语言,2009年被改编成电影推上荧幕,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刺猬热”。妙莉叶·芭贝里用深刻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对现代社会中虚伪、冷漠、麻木的人群狠狠嘲讽,并在细腻、真诚的情感中表达对艺术、对生活的挚爱和珍惜之情。
米哈伊尔·巴赫金,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狂欢化”和“复调小说”理论对文艺学、符号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都产生巨大影响。巴赫金把对话视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对话精神是巴赫金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根基,也是巴赫金思想最有魅力和最有震撼力的精华所在。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考察苏联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时提出的,他从“对话”的角度出发,认为“复调”即“多声部”,本质就是“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复调小说就是把不同的意识并置,让他们演奏出多声部的旋律。和传统的独白小说不同,复调小说体现了作品人物强烈的主体意识,主人公自身、不同主人公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以及读者与主人公之间都充满了对话的回响,无论是人物本身、故事情节还是小说结构都呈现出未完成的特征。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在小说发展史上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小说家,小说理论家,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不仅创作出多部经典小说,为读者带来精神的启迪,在小说创作上也提出许多独特的理论,大大拓展了小说的创作维度。在吸收巴赫金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昆德拉从“对位”的本质特征切入,提出“复调”即小说的对位法,是各线的平等和整体的不可分割,“复调”体现在人物、线索、文体、时空等各个方面。
本文借助巴赫金和昆德拉的复调小说理论,从复调角度对小说《刺猬的优雅》进行解读。本文正文分三个章节:第一章介绍复调小说理论的基本论点,包括米哈伊尔·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提出,米兰·昆德拉等人对该理论的发展及复调小说理论的特征概述。第二章分析小说《刺猬的优雅》之多声部对话体现。第三章从人物、线索、时空三个方面分析小说表现出来的复调特征。
把米哈伊尔·巴赫金和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理论对比分析、相互结合,总结复调小说的总体特征,并以此从复调角度对小说分析解读,构成理解《刺猬的优雅》的一个新视角。从人物对话解读其心理世界,从人物形象设置、小说发展线索、叙述时空转换探究小说主题,通过借助复调小说理论进行小说文本分析,发现作品巧妙的构思,深入挖掘小说主题及美学价值,从而达到对小说深层理解和认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