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因的研究,探讨生物医学科学共同体中极少数具有原始创造性的科学家如何成为精英人物,他们与一般生物医学科学家在成就上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他们的成长、成功、成才与社会发展之间究竟怎样关联;通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展,研究现代生物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我国当代生物医学科学的发展;针对我国生物医学科学研究诺贝尔奖级成果产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革发展的对策,为国家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战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研究对象190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84位获得者的科学产出基础信息和198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5位获得者获奖前科学产出情况。资料来源1、有关原始数据委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自相关数据库采集综合;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87~2003年的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技论文与分析》;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5~2004年的年度资料汇编《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资助项目统计资料》;4、国内外有关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成果与获得者的书籍和报刊资料。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法: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检索方法。2、比较研究法:比较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等情况。3、专题组讨论法:在讨论主持人的引导下,就所研究的问题广泛、深入、自由地交换意见和观点,研究者依此进行归纳、分析、总结。4、Spearman相关分析:从代表性与独立性角度挑选派生指标,对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并作散点图描述。5、聚类分析:用动态聚类法寻找一些能客观反映研究对象之间亲疏关系的统计量,然后根据这种统计量把研究对象按距离相近或性质相似的原则分成若干类。6、层次分析法(AHP):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评估对象依评估目的所确定的总评估目标进行连续性分解,得到两层评估目标,并以第二层作为衡量目标达到程度的评估指标。然后依据这些指标计算出一综合评分指数对评估对象的总评估目标进行评估,依其大小来确定评估对象的优劣等级。综合分析指数GI的公式为:GI=sum from i=1 to m C_i* P_i研究结果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教育价值具体有:正确的科学理念,活跃的创新思维,深厚的实践底蕴,崇高的理想境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获奖者能产生乐观感受的生动经历。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价值具体有:关系到国家科学能力提高的战略决策,关系到民族自信心增强的心理依据,关系到我国生物医学科学水平能否以及何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助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有助于科学反映世界重大科学成果和科学介绍国际重要科学领域及顶级科学家。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与科学产出高峰年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应后移至少5~10岁,即在31~55岁之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产出高峰年龄:SCI论文数、被引次数和期刊影响因子高峰年龄平均分别为51.00、47.71和48.62岁,三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获奖年龄与SCI论文数高峰年龄、SCI论文被引次数高峰年龄、SCI论文期刊影响因子高峰年龄的差值平均数分别为9.76、13.05和12.15年。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数量与质量关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SCI论文数、被引次数和期刊影响因子存在正相关关系,科学论文质量高峰比数量高峰早2.39~3.29年。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年龄重心与获奖研究年龄集中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年龄重心为53.62和75.15岁,获奖研究年龄集中区为35.52~39.52岁和57.05~61.05岁。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一般成因时空特征:获得者获奖年龄跨度为32~87岁,出生年代跨度为110年,较多人出生在换季时节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发展较快地区。年龄特征:获得者获奖年龄曲线呈起伏较大、前低后高的不规则曲线,最大与最小振幅基本相等,平均为56.66岁,3/4左右集中在41~70岁,最大、最小与平均获奖年龄均呈增大趋势,平均寿命78.73岁。年度获奖人数特征:近50年来平均在2人以上。学科特征:各级学科间分布不均衡,一级学科中生物学最多,占65%;二级学科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最多,占28.33%;生物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趋势,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日趋明显;学科获奖人数与本学科在科学界地位有正相关关系。7、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内在成因教育基础:97.29%具有博士学位,且获得年龄较小,2/3集中在23~27岁,大多来自世界名校。创新原动力:均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和责任感等非功利化因素。科学素质:学校中恰当的科学教育提供了最终基础,工作后平均39.5岁被聘为教授,且多在世界名校,学术积累始终领先于一般人。人文底蕴:基础是科学自觉,彰显是人文自觉,内核是人文价值,其成功之处在于科技创新与人文底蕴的融合。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外在成因学术优势积累的研究环境:获得者研究生时期多在世界或国内学术研究中心,工作后大多又继续了这种优势,获奖前平均有2.05所高校、1.33个研究机构和0.57今医疗机构的工作经历,有20.18年、7.29和2.38年的高校、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工作年限,平均在1.75个国家工作了29.84年,在20世纪50年代后,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平均数量与工作年限均呈增加趋势。学术优势积累的条件背景:国家为经济、教育、科技强国,能在宏观科技政策方面创造条件;有充足经费投入;能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和博士生,有一大批世界级生物医学科学家;重视和加强全民教育,提高国民科技素质,重视和加强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国家创新系统中科技管理体制合理,有支持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创新科技管理机制。研究结论1、提出诺贝尔奖级生物医学科学家的成长规律具有科学创新原动力;科学研究生涯起点早而高;具有大量丰富的学术常规研究基础;具有学术前沿的国际视野;实验条件不低于国际同行,属高水平创新基地,有良好学术氛围;具有充足科研经费与高水平科技产出;具有高科学素质;具有原始性创新成果;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所在国家社会经济、教育、科技发展状况较好,有利于原始性创新的基础研究体制与机制,有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生物医学科学家。2、提出国家产出诺贝尔奖级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成果的战略管理创新思路科技经费投入的高比例、多渠道、强重点,大学在基础研究中起主导作用,生物医学在学科领域中居优先地位,有一批世界级的生物医学科学家,有竞争、合作、创新的学术环境。建议本研究就我国诺贝尔奖级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成果的产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速建设世界级研究型大学,加快进行博士生教育改革;2、重新构建和调整国家创新体系,高比例、多渠道、强重点地增加基础研究经费;3、切实确立生命科学在学科领域中的优先地位;4、尽快培养一批世界级的生物医学科学家;5、创新科技管理,创造科学家学术优势积累的良好环境条件;6、加强全民教育,提高国民科技素质。本研究创新点1、首次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一个系统,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2、首次从科学产出角度,进行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年龄因素分析,主要结论包括:①顶级生物医学科学家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后移至少5~10岁,在31~55岁之间;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年龄与SCI论文数高峰年龄关系(r_s=0.599,P=0.0001)、与SCI论文被引次数高峰年龄关系(r_s=0.553,P=0.0001)、与SCI论文期刊影响因子高峰年龄关系(r_s=0.381,P=0.004),及其与科学产出高峰年龄的差值平均数;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年龄重心与获奖研究年龄集中区;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质量高峰比数量高峰早2.39~3.29年;3、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为依据,第一次系统提出了诺贝尔奖级生物医学科学家的成长规律;4、首先系统提出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获奖成因,包括:①一般成因:时空特征,年龄特征,年度获奖人数特征和学科特征;②内在成因:教育基础,创新原动力,科学素质和人文底蕴;③外在成因:学术优势积累的研究环境和条件环境;5、结合我国实际,率先提出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教育价值和研究价值,以及我国诺贝尔奖级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战略管理创新思路。继续开展本研究的设想1、进一步科学选择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科学产出测度指标要素;2、进一步收集资料,力争将全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科学产出作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