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吹脱+两级矿化垃圾组合工艺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试验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gm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生填埋是现阶段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垃圾填埋及稳定化过程中会产生渗滤液,其是一种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和高浓度氨氮的有机废水,易对周围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颁布为渗滤液的达标处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完善和成熟的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成为更加迫切的需要。  本文在系统地分析城市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及稳定化过程、水质特点、环境危害以及国内外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现状的基础上;以重庆市长生桥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氨吹脱单因素试验和矿化垃圾单因素试验的研究,采用响应面法(RSM)优化“氨吹脱+两级矿化垃圾”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运行参数,以期为垃圾渗滤液处理的达标排放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采用熟石灰调节渗滤液pH值为9.5-11.5(相应的石灰投加量为10g/L-15g/L)、吹脱时间为2.5h-4.5h、气液比控制为2000-4000、水温为25℃左右时,吹脱法可达到80%-95%左右的氨氮去除率;且在静态条件下氨氮去除率随渗滤液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增大而上升。  (2)对矿化垃圾驯化而言,混合培养驯化法较负荷渐增驯化法有更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启动时间更短;就COD和NH3-N的去除率而言,连续进水条件的准好氧矿化垃圾>间歇进水的厌氧矿化垃圾>连续进水的厌氧矿化垃圾;对于连续进水条件下的准好氧矿化垃圾,当进水CODcr浓度为2144~4200mg/L,NH3-N浓度为1465~1620mg/L时,控制水力负荷为0.10L/(kg垃圾·d),CODcr及NH3-N均能达到70%以上的去除率。  GC-MS技术和ICP技术检测矿化垃圾工艺处理渗滤液进出水,结果表明矿化垃圾可以有效地去除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金属离子。  (3)采用响应面法(RSM)获得氨氮去除率(Y)的RSM模型:Y=-829.70+128.593A+0.07B+51.96C-0.0014AB-2.937AC-0.001BC-5.12A2-0.0000071B2-1.88C2(A、B、C、分别代表气液比、pH值和吹脱时间),并确定氨吹脱工艺参数为:水温为常温20℃左右,pH值为9(熟石灰调节),吹脱时间为4.5h,气液比为3500。  “氨吹脱+两级矿化垃圾”组合工艺对城市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TN、NH3-N及TP浓度均能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别为29mg/L~32mg/L,17mg/L-30mg/L和1.6mg/L~2.8mg/L;CODcr及BOD5浓度能满足《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二级排放标准,分别为:120mg/L~205mg/L和33mg/L~45mg/L。
其他文献
混凝土材料抗压强度高,但抗拉强度低、脆性大、易开裂。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人们通过加入各种外加剂来改善其性能。通常人们在混凝土中加入合成纤维和矿物纤维,但这些纤维有的
船舶下水是将船舶从建造船台上移至水域的过程,是船舶建造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限制水域气囊下水是一项我国独创的新型下水技术,由于缺乏研究气囊下水的操作也主要是靠经验,具
混凝土是实际工程中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要承受各种固定荷载和可变荷载,还受到温度、收缩、徐变、腐蚀介质侵蚀等影响。对于混凝土结构而言不仅仅要满足一定的承
随着钢材生产工艺的逐步提高,高强度钢材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建筑结构。高强度钢材在材料力学性能、生产加工工艺、初始缺陷影响等方面与普通强度钢材存在明显差异,整体稳定性
地源热泵系统因其运行可靠、高效节能、维护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广泛重视,在国内正处于研究和推广应用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在设计运行上,地源热泵系统对埋管换热器全年取散热平衡要
作为被征地村民进入城市并完成向市民转变的有效载体,安置区建设应以提升被征地村民市民化程度为目标,通过对国家政策的有效运用和科学、人性化的社区管理,引导并促进被征地
当前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尚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和集成的协同工作平台,各参与专业间仍然无法实现高效地合作。这种现状常常造成不同阶段不同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信息交换和共
学位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以强度高、线形优美、施工简便快捷、跨越能力强的优势在大跨度桥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施工与运营过程中,桥梁结构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混凝
澄清池集混凝、沉淀于一体,在水处理中有着广泛应用,根据池内泥渣形态主要分为泥渣悬浮型与泥渣循环型两大类。泥渣悬浮型澄清池由于泥渣层不稳定或较难形成泥渣层已很少使用。
近二十年来,超高、大跨度和轻质建筑物中,结构对风作用的敏感性大大增强,风荷载成为此类建筑物控制设计的主要荷载之一。如何计算风对建筑物的作用已成为理论与工程界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