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薯(Ipomoeabatatas(L.)Lam.)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广泛种植于亚洲、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根据同甘薯的杂交亲和性,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被分为两个群:同甘薯杂交亲和的第Ⅰ群和同甘薯杂交不亲和的第Ⅱ群。大多数甘薯近缘野生种属于第Ⅱ群。研究表明,甘薯近缘野生种中存在很多甘薯所不具有的优良基因。但由于种间杂交不亲和性,使得这些优良基因长期以来不能在甘薯的遗传改良上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研究对甘薯近缘野生种的原生质体培养及与甘薯栽培种间的体细胞杂交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
1、建立了甘薯近缘野生种I.cairica原生质体的有效植株再生体系。探讨了5种不同分化培养基对I.cairica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含2.0mg/1BAP的分化培养基对植株再生的诱导效果最好,愈伤组织的分化率达到41.3%。再生植株移入温室后全部成活,且再生植株在形态学和染色体数方面均未发现变异。该原生质体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为甘薯与I.cairica的体细胞杂交研究奠定了基础。
2、用PEG融合法,将甘薯品种徐薯18和徐55-2的胚性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别同甘薯近缘野生种I.cairica的叶片原生质体进行融合,通过培养获得了种间体细胞杂种植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RAPD分析、形态学鉴定及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徐薯18和I.cairica组合的114株再生植株中,46株为种间体细胞杂种;徐55-2和I.cairica组合的71株再生植株中,25株为种间体细胞杂种。
3、用PEG融合法,融合甘薯品种高系14号的胚性悬浮细胞原生质体与甘薯近缘野生种I.triloba的叶柄原生质体,通过培养获得92株杂种植株,并对其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RAPD分析及细胞学观察。从中首次筛选出具有良好膨大块根的种间体细胞杂种植株,即KT10-1。通过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对KT10-1水势、脯氨酸含量和SOD酶活性变化的测定发现该杂种具有优良的抗旱性。
4、将甘薯品种徐薯18的胚性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同甘薯近缘野生种I.lacunosa的叶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通过培养获得了74株种间体细胞杂种植株,并发现其中1株杂种,即XL1861在移栽入大田后能够产生膨大块根,该杂种的特性有待进一步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