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脑卒中位列全球疾病死因第二位,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每年卒中新发病例接近200万,患病人数超过70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140.3/10万,70%的生存者存在偏瘫失语等残障,5年复发率高达40%。脑卒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本研究以潮汕地区急性新发脑卒中病例及同期对照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等资料,构建脑卒中发病相关因素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新的变量选择的方法(Lasso模型)在众多变量中筛选脑卒中发病相关的重要因素,重点分析脑卒中人群与健康人群在夜间睡眠时间,白天是否午休及睡眠过程中是否有打鼾,气喘现象等睡眠因素上的差异,以及这些睡眠因素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的关系,最终为脑卒中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1年5月至2013年11月开展脑卒中病例-对照研究工作,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潮南民生医院入选急性新发脑卒中患者,以同时期于社区人群为对照。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共获得333例病例和547例对照的资料,建立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数据库。数据库变量涵盖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既往病史、生活方式、睡眠习惯、心理状态、身体测量和血压测量数据。睡眠习惯相关变量主要包括夜间睡眠时间、白天是否午休、睡眠时是否有打鼾、气喘和呼吸暂停现象,涵盖了睡眠时间及睡眠呼吸障碍两个方面。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 SD)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分别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新的变量选择方法即Lasso模型在众多变量中筛选与脑卒中发病相关的重要因素,重点对睡眠习惯相关变量与脑卒中及其亚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算相应OR值及95%CI。采用SPSS软件和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⑴研究纳入的333例急性新发脑卒中患者中,223例(67.0%)为缺血性卒中,110例(23.0%)为出血性卒中,平均年龄64.97?13.16岁,181例(54.4%)为男性,对照组547例,平均年龄63.93?11.92岁,315例(57.6%)为男性。⑵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BMI、高血压、偏头痛、饮酒、蔬菜摄入、水果摄入、午休、夜间睡眠时间、打鼾和气喘与脑卒中发病相关,Lasso模型产生更为稀疏的系数矩阵,高血压、BMI、蔬菜摄入、水果摄入、教育水平、午休、打鼾、气喘这8个危险因素被纳入模型。⑶重点对睡眠时间相关变量进行分析发现,相比夜间睡眠时间为7–8.9小时,长夜间睡眠时间(≥9小时)与总的脑卒中的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OR:2.00,95%CI:1.16-3.46),并且,相比缺血性卒中(OR:1.94,95%CI:1.07-3.53),这种风险在出血性卒中更高(OR:2.25,95%CI:0.99-5.10)。相比午休者,不午休者发生总的卒中(OR:1.73,95%CI:1.24-2.43)和出血性卒中(OR:2.99,95%CI:1.73-5.16)的风险较高。⑷重点对睡眠障碍相关变量进行分析发现,相比不打鼾者,偶尔打鼾者和时常打鼾者与总的脑卒中的发生风险相关,其OR值分别为1.64(95%CI:1.02-2.63)和1.87(95%CI:1.11-3.15)。在纳入全部协变量之后,气喘与总的脑卒中的发生风险相关(OR:4.18,95%CI:2.62-6.66)。相比缺血性卒中(OR:3.73,95%CI:2.22-6.26),这种相关性在出血性卒中患者中更为明显(OR:5.79,95%CI:2.75-12.16)。 结论: ①夜间睡眠时间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呈J型曲线关系,这一J型曲线关系同时存在于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②午睡对于总的脑卒中和出血性卒中风险发生具有保护作用。③打鼾与总的脑卒中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气喘与总的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均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