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26号令)。从26号令所传达出的价值导向和政策意蕴来看,不断完善办学条件、规范内部管理,并逐步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26号令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独立学院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在这一转型期内,独立学院既面临着“达标”的压力,也迎来了以质量求生存、创品牌谋发展的宝贵机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处在转型期的独立学院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论文即是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转型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新的审视,进一步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特殊性。在此基础上,论文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的实践,就如何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在宏观逻辑结构,本论文在系统阐述选题意义和进行理论综述后,采取了由“理想”→“现实”→“改进方案”的分析路线,即首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指出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随后,对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最后,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的这种差距,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实际,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根据上述思路,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在第一章导论部分,作者对论文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这一选题研究的发展趋势,即:随着独立学院逐步走向真正的“独立”,研究的重点将会逐步转向转型期内或是新体制下,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的全局工作中的地位问题,与其他工作的协同问题,工作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在第二部分,作者重点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独立学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认为: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存在办学地位差异、招生对象差异、工作队伍差异和学校体制差异,在开展工作上难度更大,所要付出的努力也更多。但是,与专业教育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稳定性、传递性,能够对一所高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养成、大学文化品格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同度的提高,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对处在转型期内、亟待创立自主教育品牌的独立学院来说尤其重要。
在第三部分,作者从成绩、问题和原因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在成绩方面,作者认为,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我国的独立学院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体系,队伍建设、经费保障也逐步得到加强,从总体来说呈积极向上、健康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工作针对性不够,与其他教育环节结合得不紧,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存在“离心”倾向。从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来看,最主要的有四点,一是政策引导与外部约束机制弱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与监督力度有待加强;二是独立学院的大学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缺陷,当独立学院投资方的角色定位更倾向于“企业家”而非“教育家”时,难以体现短期办学效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现的特殊性,其工作效果的显现具有间接性、隐蔽性和长期性,很难运用企业化的短期、动态、量化式的绩效考核方法来测度;四是在“母体”高校的光环之下,很多独立学院并没有感受到潜在的生存压力,进而没有牢固确立起的“质量立校”的发展理念和战略。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在第四部分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完善制度设计,重点是定期开展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评估,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并通过加强党建工作,进一步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重点是把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入口关”,开展经常性的工作培训,并针对经济待遇差、职务职称晋升渠道不畅、职业尊严感与荣誉感不强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职业发展环境;三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重点是掌握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特点,积极开展针对性教育,并通过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四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着手解决思想问题,重点是解决好贫困生的帮扶问题,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五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教育环节的良性互动,做到“四个结合”,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国防教育、心理教育更紧密地相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