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切除手术目前仍然是一种高风险的外科手术,尤其术中失血仍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它与术后较高并发症率和较低的长期生存率直接相关。因此减少和控制出血就成为肝切除术中首要的任务。射频消融已有多年历史,近年来国内外对此技术进行了极大的改进,目前被看作是微创可靠的安全的方法。但这些方法绝大多数仅限于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的肝肿瘤本身。将射频消融应用于肝切除术切缘的预处理的文献很少,国外也只是少量探索性的临床病例报道。未发现有相关的实验研究的报道。 目前临床上肝切除术常采用肝血流阻断法,以达到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病人恢复快的效果。但肝血流阻断法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也会引起肝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甚至引起术后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本实验旨在探讨射频消融技术对肝切缘预处理后能否有效地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并进一步评估其效果。 材料与方法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28只,雌雄不限,体重2.0~3.0kg,在射频消融和肝门阻断双重影响因素作用下,随机分成4组:A组:射频消融(-)+肝门阻断(-)切肝组;B组:射频消融(+)+肝门阻断(-)切肝组;C组:射频消融(-)+肝门阻断(+)切肝组;D组:射频消融(+)+肝门阻断(+)切肝组。硫贲妥钠针100mg/kg肌注麻醉,行开腹手术,以经左肝前叶纵轴中点的垂面作为预定的肝切缘,直视下将射频电极针沿该垂面长轴中心进针,设定射频消融处理时间为4min,输出功率为50-60W,到点后射频仪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自动停止工作。肝门阻断用Pri ngle氏法阻断15分钟。射频消融后的肝组织再用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离断,使左肝前叶远端1/2肝组织完全游离。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分别于术前、术后一周内多次抽血测定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江,)、谷氨酸草酞乙酸转移酶(AST),观察肝酶变化情况。以上数据采用t检验。并观察记录射频消融后肝脏病理改变。 结果 射频预处理切肝组(B组)较单纯切肝组(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射频预处理肝门阻断切肝组(D组)较肝门阻断切肝组(C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射频预处理切肝组(B组)与肝门阻断切肝组(C组)相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射频预处理切肝组(B组)、肝门阻断切肝组(C组)、射频预处理肝门阻断切肝组(D组)都比单纯常规切肝组(A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减少(P<0.05);而且三组之间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 各组血清ALT、AST变化:每一组手术后1科8小时或1一24小时血清ALT均明显升高,一般在术后12至24小时达到高峰,术后3至7天达到术前水平。射频预处理切肝组(B组)与肝门阻断切肝组(C组)相两组血清ALT、AST变化相似伊>0.05),射频预处理肝门阻断切肝组(D组)血清ALT、AST值升高比其他组差异明显(p<0.05)。 经射频消融的肝组织病理:大体观,射频处理后肝表面毁损区逐渐由暗红变为浅色再变为灰白,最后形成以灰白色为中心,外围环绕浅色带边界清晰结构。光镜下,损毁区中心见肝细胞高度固缩,结构模糊不清,肝小叶结构塌陷,细小管道结构闭塞或模糊不清。结论 射频消融肝切缘预处理能有效地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是肝切除术中减少出血的一种新的辅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