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35°24′N,116°24′E)进行。2013~2014小麦生长季,采用济麦22(J22)、泰农18(T18)和良星99(L99)3个小麦品种;2014~2015小麦生长季,采用济麦22、泰农18、良星99、山农20(S20)、山农22(S22)和山农23(S23)6个小麦品种。每品种设3个试验处理:分别为W0(全生育期不灌水)、W1(按照0~40cm土层土壤平均相对含水量进行测墒补灌,拔节期和开花期目标土壤平均相对含水量均为65%),W2(定量灌溉,拔节期60mm、开花期60mm)。裂区设计,重复3次。研究不同小麦品种在测墒补灌与传统定量灌溉方式下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为创新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不同小麦品种的分类与耗水特性2014~2015年小麦生长季,以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因子为指标,对选用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将6个小麦品种在欧氏距离为2.39处分为2组。组Ⅰ为高水分利用效率组,包括J22、T18和S23。组Ⅱ为中水分利用效率组,包括L99、S20、S22。本文均选用组Ⅰ中的J22,组Ⅱ中的L99品种进行进一步研究。两小麦生长季,W1处理条件下,两小麦品种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日耗水量及耗水模系数均显著高于W2处理;开花至成熟阶段0~20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以W1处理最高;两品种全生育期60~12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为W1>W2>W0。各水分处理条件下,J22小麦品种全生育期0~20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拔节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及全生育期60~14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均显著高于L99。2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两小麦生长季,两小麦品种开花后14d、21d和28d,旗叶的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为W1>W2>W0。开花后14d、21d、28d,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CCI)、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Ci)均以W1处理最高。两小麦品种W1条件下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显著高于W2,PAR透射率显著低于W2处理,PAR反射率处理间无显著差异。J22品种开花后14d、21d、28d的旗叶ФPSⅡ、ETR、qp、Pn、Tr均显著高于L99。两小麦生长季,W1处理条件下,两小麦品种在开花后14d、21d、28d的旗叶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均显著高于W2。两品种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花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W1处理最高。W2处理成熟期茎鞘+叶片的干物质分配量、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W1。开花后28d和35d,籽粒灌浆速率为W1>W2>W0。各水分处理条件下,J22品种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花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L99。开花后28d、35d,J22籽粒灌浆速率显著高于L99。3植株氮素的积累与分配及旗叶衰老特性两小麦生长季,两小麦品种成熟期地上部分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籽粒的氮素积累量、花后籽粒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为W1>W2>W0;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量为W2>W1>W0。两品种的氮素吸收效率W1显著高于W2。两小麦生长季,W1与W2处理条件下,J22小麦品种成熟期地上部分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籽粒的氮素积累量、花后籽粒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L99。W1条件下,J22品种的氮素吸收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L99。两小麦品种在开花后14d、21d和28d,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为W1>W2>W0;旗叶丙二醛(MDA)含量为W0>W2>W1。各水分处理条件下,开花后14d、21d、28d,J22品种旗叶中的SOD、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L99,其MDA含量显著低于L99。4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效益两小麦生长季,两小麦品种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为W1>W2>W0。2013~2014小麦生长季,W1处理条件下,J22品种的灌溉效益显著高于W2,L99品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014~2015生长季,两小麦品种的灌溉效益均为W1>W2。两小麦品种在W1条件下均获得最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灌溉方式。两小麦生长季,各水分处理条件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J22品种最高,并于W1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表明J22是本试验条件下高产高水分利用的小麦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