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指高毒、持久、生物蓄积性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有机污染物质,其持久性、富集性及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产生的“三致”(致癌、致畸、致异变)效应和环境激素效应,对全球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正日益显著。瑞典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外交大会上通过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已经将12种产品入控制清单,但是作为一类新型的POP——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PAHs)并没有被列入其中。 PAHs不但象其他POPs一样具有潜在的巨大危害性(致癌和致突变性)、持久性和普遍性,并且随着人口膨胀及工业化的进展,PAHs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环境中的速度有增无减。因此,PAHs已成为POPs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越来越受到各国科学家的重视。 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X O.Aureus)是一种淡咸水两栖性的鱼类,具有适应性强、食性广、鱼病少、生长快、抗寒力强等特点,为生态毒理研究的重要模式鱼罗非鱼作为实验物种,本课题以PAHs中的BaP为重点,研究POPs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对生物的损伤毒害机理,包括BaP对生物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和细胞结构形态方面影响的研究,以了解POPs污染产生三致效应的内在本质,在提高我国POPs生态效应研究水平的同时,探索POPs污染与地方性严重疾患可能存在的联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深化研究的途径。 本实验将奥尼罗非鱼暴露在个不不同浓度——0.1、0.5、1.0、5.0、10、50μg/dm~3的苯并[a]芘(BaP)中,分别在6、12、24、36h和3、7d后,取出罗非鱼的肝脏,检验其3种重要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idase(GPx)]活性,以及肝脏组织形态的改变。 结果显示,SOD活性在暴露初期受到抑制,暴露3d后开始被诱导,第7d再次被抑制。CAT也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模式,但被诱导的时间提前到24h,再次降低则提前到3d。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