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2020年新冠肺炎大流行开始到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社会隔离开始成为一种常态。人类的大部分社会生活从室外走向居室内,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这种大危机下的特殊状态,也让居室空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阳台作为普通的居室空间的地位被各方社会行动者抬到了显要位置。这源于阳台在居室空间“即在室内,又在室外”的空间“阈限”结构特征,从古至今,这样的阈限性特征在错综复杂波云诡谲的人类社会关系之下表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20年新冠肺炎大流行开始到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社会隔离开始成为一种常态。人类的大部分社会生活从室外走向居室内,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这种大危机下的特殊状态,也让居室空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阳台作为普通的居室空间的地位被各方社会行动者抬到了显要位置。这源于阳台在居室空间“即在室内,又在室外”的空间“阈限”结构特征,从古至今,这样的阈限性特征在错综复杂波云诡谲的人类社会关系之下表现着诸多的媒介化建构形式。而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媒介对家庭生活的强势介入,阳台空间与媒介的关系也开始变得复杂。约翰·厄里等欧陆传媒学派的深度媒介化理论认为对社会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空间与媒介这种相互剥离分开的层面。在移动方法论下,不同的“媒介逻辑”正在悄然型构着社会空间。因此本研究将会主要关注在深度媒介化下的阳台阈限性的再生产,了解在疫情的特殊状态下,阈限性是如何被不同媒介所型构。综上,本研究以移动方法论下的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综合“疫情下的新闻图片报道”“春晚小品舞台”“武汉客厅抗疫展览”“社区媒介行动”四种媒介情境组成的“媒介剧目”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通过对疫情下代表性的阳台阈限性事件的梳理,发现媒介主要围绕“跨媒介文本流动”“媒介舞台化及集体行动呈现”“空间并置与联结权力”在三类对应事件下进行媒介化再生产。首先,在阈限性文本的跨媒介流动之中,围绕同一媒介文本在三类不同媒介环境有意地在塑造不同的阳台阈限性主题含义,从单一的兴趣驱动的窥探转变成了服务于家国文化、英雄城市的物质唤醒实物。其次,阳台阈限性充当戈夫曼笔下的舞台,并用媒介化视角对阳台政治表达这一舞台角色的塑造进行了讨论。媒介对他们进行了匿名化政治诉求、全面的权力监视与规训以及集体行动、他者文化的不同含义型塑。最后,春晚舞台和展厅环境中,媒介利用阳台阈限性,并置不同空间,施展媒介的连接性权力,并对处在空间中的其他行动者产生地位和含义的改变。疫情下阳台阈限性的媒介化再生产呈现着多种不同的样式,而且这种媒介化型塑对单一事件呈现出多种方向,不能把视野关注在单一媒介下的单一或多种事件,反之亦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不同媒介组合下阳台阈限性的含义和空间权力的变迁的分析,用来构建一种媒介与空间关系研究的新型分析框架。
其他文献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了传统教育传播模式的变革,人们逐渐开始采用移动化、数字化的新型在线学习方式,在线教育正在日益成为知识传播的主流模式,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数字化的重要趋势。出于对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中小学教师也正在成为在线教育平台的主要使用群体。本研究从中小学教师使用在线教育平台这一研究情境出发,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为例,对国内外关于在线教育、感知价值和使用意愿等相关文献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截至2021年9月底,国内在架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数量高达274万款。各类APP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其背后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储存等新一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强势支持,应用程序经济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可供性理论自2017年被引入国内不过数年发展时间,却引起了大量学者的研究兴趣。从社会存在的角度来看,传播设计的物质实践产物,如人机交
协同治理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给予了公众充分表达情感意见的方式与空间,在成为观点交锋的“情感场域”同时,也成为了情感动员的重要工具。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舆论场上真相与谣言交织,作为公众与政府对话平台的政务微博更应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的重任,因而情感动员策略的选择成为政务微博履行这一职能的关键。本研究基于“诠释包裹”框架分析,总结提出封城期间政务微博“武汉发布”的五大情感动员策略。通过分析
移动短视频社交媒体通过短小有趣的视频内容在数以亿计的用户之间建立联结,其具有互动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然而,对眼球经济的过度追逐、平台审核机制的滞后等原因导致其内容出现血腥暴力信息、版权侵犯等伦理失范问题。用户作为媒体伦理关系的核心行动者之一,被赋予监督举报不良违规信息的责任,因此研究用户在移动短视频社交媒体使用中如何从发现伦理问题到实施伦理行为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媒体伦理和伦理决策领
随着数字技术对人们感知和使用媒介的影响力增强,关于粉丝数字化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大众媒介时期传统的粉丝借助内容生产、制作与传播表达情感和态度。进入数字时代后,数字技术重构了粉丝参与的形式甚至符号意义系统。粉丝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数字粉丝,她们借助算法实践和数据生产参与饭圈活动。粉丝通过深入研究平台的算法逻辑,不遗余力地为偶像打榜、控评和反黑,制造出远高于正常范围的数据热度。由此引发的种种媒介事件严重损
从多元现代性理论出发,本文对我国综艺节目历史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爬梳,从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旨归、观照本土经验的内容呈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叙事传统、标识东方美学的影像风格四个方面,探寻综艺节目“中国性”的建构路径,并从本土化内容坚守文化民族性、风格化语言提高文化可见度、平台交往构筑文化共同体三个维度,回应当下综艺节目如何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语境中实现“中国性”话语表达的边际超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如何动员人民群众积极防疫成为了关键问题。在基层动员实践中,防疫标语作为重要的动员媒介,不仅被悬挂、粘贴在各种线下场景中,还出现在微博空间内,成为了微博热搜榜的常客。本文关注防疫标语如何在微博场域内实现共意动员,主要关注防疫标语文本制作者、微博议题构建者、普通微博用户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探明三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共同认知,这些认知又如何在共意动员中发挥作用,本文选择“文化记忆
在“内省文化”、“耻文化”盛行,强调“严以律己”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自我关怀的培养及心理干预在我国教育工作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惯于自我厌弃、自我苛待,因此身心备受折磨,遭遇诸多现实困扰。所以,立足我国社会现实及传统文化资源,基于本土大学生心理特殊性,探索适用于该群体的自我关怀干预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即以叙事疗法为骨架,以促成来访者自我关怀为目标,探索适用于本土大学生的自我关怀理
央视新闻主播是“央视新闻”这一主流媒体的重要符号形象,是观众感知“央视新闻”品牌权威性与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作为现今央视新闻主播媒介形象的两大构成因素,媒介内容和客观形象的影响力日益突显。一方面,多元的媒介形式传播了央视新闻主播形象的丰富内容,另一方面各类媒介也不断影响着央视新闻主播的行为。在线性电视传播时代,央视新闻主播呈现于公众面前的严肃端庄形象深刻地印烙在数量相当庞大的观众记忆中,而在新媒介环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自爆发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感染了全球数百万人,对全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经过我国不懈的努力,国内疫情总体得到了有效控制。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以来,实施以预防为主的防控策略。但疫情在多地出现反复,出现零星病例,甚至形成聚集性疫情。因此,为保障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促使个人自觉做好新冠防护行为成为当前疫情防控亟待关注与研究的问题。个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