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在库区范围内形成海拔高程在145 m~175 m之间的水位消落带,为最大程度地减缓消落带的不利影响,保证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开县新县城的生态环境安全,在开县新县城下游3km处的乌杨村修建水位调节坝,正常蓄水位170.28 m。建成后,水位调节坝以上水位消涨幅度由22.5 m降至4.72 m,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内湖”——汉丰湖。冬季,三峡库区高水位运行期间,汉丰湖维持在175 m高水位;夏季,当三峡水库水位消落至145 m时,由于水位调节坝的蓄水作用,汉丰湖水位保持在170.28 m。开县新城与汉丰湖水乳交融,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城市因水而生,也可能因水而衰。作为一个30多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开县新城滨水而立,城市人群的生产、生活活动,以及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与汉丰湖水质关系密切,汉丰湖水质的好坏又直接关联着三峡水库的水环境安全,因此,以水质为核心的汉丰湖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县城市的协同共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水敏性城市设计理念为指导,在对汉丰湖水质现状及污染负荷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沃伦威德尔模型、狄龙模型对汉丰湖水环境容量进行评估;利用2002、2012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应用ERDAS对数据进行校正处理后,对汉丰湖流域10 a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转移变化进行分析;结合2012年水质监测数据,应用GIS、二元线性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相关性做了分析。分析了开县新城水敏性城市规划的原则及空间体系,提出了开县新城“山—水—林—田—城—湖”生命共同体的水敏性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模式;对水敏性城市生态工程进行了探讨。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汉丰湖流域滴水岩W2、乌阳大坝W3、石龙船W5、丰乐W8断面水质为IV类,其他断面水质均为III类。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总氮是影响汉丰湖河水质的主要污染物。2020年汉丰湖总的污染负荷为COD 8135.74 t/a、NH3-N1752.18 t/a、TN 2940.82 t/a、TP 213.03 t/a。汉丰湖水环境容量为COD 2191.79 t、TN 1646.34 t、TP111.28 t、NH3-H 1748.96 t。因此,汉丰湖流域污染负荷超出水环境容量,超出汉丰湖自净能力。②汉丰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质关系密切。1)2002~2012年,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裸露地面积迅速增加,林草地面积不断减少。从变化的数量看,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从2002年的3118.01 hm2增加到2012年的4533.11 hm2,其所占比例从7.65%上升到11.13%;裸露地从2002年的3681.52 hm2上升到2013年的5444.720 hm2。2)2002~2012年,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汉丰湖、南河、东河等沿河两岸,最为集中的为三河交汇处,即开县新城。3)流域土地利用转移主要发生在裸露地和其他类型间,而其他类型之间转移较为明显的为林草地和其他类型间的转换。4)COD、NH3-H、TN、TP四种水质污染指标与建设用地、耕地呈正相关,相关性大小为耕地>建设用地,与林草地呈负相关。③阐述了水敏性城市规划设计原理,对水敏性城市规划关键区域进行了识别。提出了基于汉丰湖水质保护的开县水敏性城市规划的概念框架:即“山—水—林—田—城—湖”生命共同体空间格局。通过对水敏性城市规划体系的分析,提出水敏性城市设计中关键空间的规划,包括滨湖缓冲带、城内小流域生态廊道、城市开放空间区域等。④进行了水敏性城市生态工程探讨。为优化汉丰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以“山—水—林—田—城—湖”城市空间格局为基础,提出城市景观基塘系统、消落带林泽系统、生物洼地、雨水花园、多塘缓冲带等生态工程,以生态工程应对城市关键性水敏性区域,对城市水资源进行收集、处理,从而使城市水文环境及水环境管理得到优化,确保汉丰湖的水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