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史记》文学阐释论稿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shenke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学者对《史记》的文学阐释是对历代以来《史记》文学性研究的总结,从而深入地揭示了《史记》的文学特质。研究清代《史记》的文学阐释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史记》的文学特色、文化意蕴,有助于从文学视域厘清清代特殊政治文化氛围下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研究有着借鉴意义。全文共六章,第一章、第二章论述清代《史记》文学阐释的文化、文学语境。三、四、五、六章分别从清人对《史记》与小说的关系、写人艺术、叙事艺术、语言艺术的阐释进行论述。第一章论述清代文化语境与《史记》研究的兴起。面对薤发易服与“道统”的争夺,清初遗民学者从“汲古返经”出发,以史为文化相继的强调,促使了民间史学的兴盛。满清政权为了消弭汉族士人的反抗,开科举、开四库馆、开明史馆等措施使官方史学与民间史学合流。《史记》作为第一部通史,是最具汉族文化意义的历史抒写,《史记》研究被空前地重视,形成了清代《史记》经典化的学术语境。而《史记》史学的经典化促成《史记》的文学经典化高潮。第二章论述清代文学语境与《史记》文学阐释的互文关系。清人在“通经汲古”、“复古守正”的文化倡导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总结清理中,形成了古雅、崇实重质、圆而神的审美趣味。这对清代《史记》文学阐释的方法、深度与广度有着重要影响。文学理论是对文学规律的把握,其丰富和发展离不开文学实践。清人把“发愤著书”说、“文气”说、“义法”说作为解读《史记》的理论,全面而深入地探索了《史记》的文学特质,并丰富发展这些理论,进行了历史性总结。第三章论述清人对《史记》与小说关系的阐释。清代学者从“泄愤”的思路出发,在艺术的内在动机上找到小说与《史记》内在神韵上的共性与幽通。小说的创作与评点一方面要冲破文化禁锢与“史余”、“史补”等史学话语对小说评论的笼罩,一方面又要借助于《史记》的经史地位来提高其文化地位,这种悖论使金圣叹不再简单地攀附《史记》等经史著作来提升小说的社会意义与文学意义,而是提出“才子书”的观念,从文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来抗衡经史。通过对《史记》的“以文运事”与《水浒》的“因文生事”的比较,他准确地概括了史传文学与小说的差异,揭示了《史记》文学性的特点。金圣叹、张竹坡、冯镇峦、孔广德、刘鹗等小说评点家对小说与《史记》的比较强化了《史记》的文学特性。第四章论述清代学者对《史记》写人艺术的阐释。清人丰富发展了“实录”的内涵,认为《史记》人物传神写照,和司马迁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能够选选奇人,写奇事、奇遇,采摭轶事为人物注入灵魂与性格,并通过细节和心理描写使人物性格凸显,达到形神兼备。清人认为《史记》以类写人、以情写人、以议论写人,使人物虚实相映、性格鲜明、形象突出,是司马迁史笔与文心的完美结合。第五章论述清代学者对《史记》叙事艺术的阐释。“于序事中寓论断”、“义法论”是清人对《史记》叙事的两个理论发明,这对清代《史记》叙事艺术的发掘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清代学者从《史记》章法结构的秩序、变化、联贯、统一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文章学理论为引导,引入其他文学体裁的术语、方法,还原了《史记》的历史叙事空间,揭示了《史记》的叙事艺术,展现了《史记》的文学特质,深化了《史记》文学性的研究。第六章论述清代学者对《史记》语言艺术的阐释。清人继承了宋、明以来《史记》语言艺术的研究,以文本细读为基础,重视字法与句法的探讨,辨析了叠字、虚字、关键字在人物刻画、语意传达以及结构上的重要作用;探索了长句与短句、叠句与对句对文章情感表述、语气语势以及节奏韵律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高中教育承上启下,担负着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使命。高中教育不但会带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还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示范高中作为
本文选用FRAP(FerricReducingAntioxidantPowder)法、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法和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三种体外抗氧化测定方法,以Trolox(6-Hydroxy-2,5,7,8-
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更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中
豆豉、豆酱、酱油和腐乳并列为我国四大传统大豆发酵食品,生产历史悠久。为了实现其工业化生产,必须先了解自然发酵产品中的主要发酵微生物,然后再从中筛选出适合工业发酵的
金融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而保险业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银行业和证券业共同构成现代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我国自1980年恢复保险业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
随着互联网技术新技术的出现,人们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和表达意见的方式。由于其互动性和即时性,质量和共享的特点,传统媒体"把关人"的地位被削弱。也使网络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学生西部计划自2003年开展以来,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为进一步完善西部
我国加入WTO以后,由于对外贸易活动增多,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冲突大量出现,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本文通过分析涉外法律人才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从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