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他在中国现代散文中译英方面成就斐然。他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涵盖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众多知名作家的具有代表性的散文杰作,为西方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以及文化社会打开了一扇窗户。《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经出版即获得各方好评和关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巨大的译学价值,值得深入研究。朱曼华(2000:61)曾评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本不是教材的好教材,它为中国学者深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典型实例”。由于前人较少从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方面进行相关研究,本论文尝试将这种较为客观的、系统的方法引入中国散文英译的翻译批评中,以期抛砖引玉。国外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我国对翻译质量评估起步较晚,而且研究并不广泛深入,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并阻碍了译学研究。2004年,司显柱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建构了功能语言学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并运用这一模式来评估反映三类语篇(即信息类、表情类和感染类)的几篇译文。通过检验,他发现了原模式的缺陷并阐释了造成缺陷的原因。2007年,他提出了修正后的模式。但他指出修正后的模式实证不够充分,建议选择更多下一级类别的语料来检验之。基于此,本文用司显柱修正后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来评估张培基第一辑《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三篇散文——记叙类散文《背影》、抒情类散文《故都的秋》和议论类散文《致蒋经国信》。论文按照该模式的操作步骤,首先分析原文的语场、语旨、语式;然后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分析每篇译文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两种意义同时偏离之处,并解释造成偏离的原因;再自上而下从语篇的高度排除对译文总体质量影响较小的“假偏离”个案,发现负对等之处;最后依据语篇的体裁类别,确定概念、人际意义偏离对译文质量影响的权重,对译文质量做出整体评价。通过这三例翻译文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司显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可以运用于评估散文中译英,但同时也发现该模式在散文翻译评估过程中的一些缺陷:参数设置不全面、缺乏评估散文这一特定文体的参数、评估步骤有不合理之处、部分评估结果不够客观。希望本文对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实证研究和散文翻译批评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