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微博是电子政务新的发展形式,近年来国内各级政府机构纷纷开设微博,政府微博成为网络上重要的政民沟通平台。学界对于政府微博的关注也在不断升温,但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以及新闻与传媒等学科,政府微博的语言问题还没有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新言语行为分析”(胡范铸2002)认为,所谓言语行为就是“某行为主体,在一定的人际构架和语境条件中,根据自己的意图和愿意投入的成本,借助一定的媒介,结构并发出一段话语,另外的言语主体接收到这一话语并作出有关联的反应这样一种游戏。”根据这一概念,言语行为的核心是“意图”问题,亦即一种意图是如何传达并有效实现的。我们以为,这为研究政府微博语言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模型。由此我们看到:——任何言语行为的意图都是在一定的“人际框架”中形成的。通常认为,政府微博的听话者就是普通网民,但是根据网络调查显示大多数网民对于政府微博缺乏关注热情。有研究者认为政府微博必须努力争取网民的理解和关注,但是一方面许多政府微博还没有意识到要去有效地争取网民的关注,另一方面政府微博不管使出多少解数,其粉丝数仍无法和网络上的大V相比,那么政府微博自身的价值何在?如何能实现其更广泛的影响力?言语行为不仅不只是“我说”,也不只是一般认为的“我说-你听”。因而,言语行为的角色就不仅仅是“我”,也不仅仅是“我-你”,而是同时包含了“我-你-他”三种角色,“说话者-听话者-监督者-驱动者”四种身份互动的过程。我们提出了更能够解释政府微博本质的“人际框架”模型,认为政府微博的受众应该分为“核心受众”与“泛受众”。泛受众是全社会的成员,这个受众群体只有在特别紧急重大事件时才会激活,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微博应该针对核心受众,核心受众是政府微博的“上下左右”,“上下”指的是该政府机构的上下级,“左右”指的是大众传媒和网络大V。政府微博唯有找对了听话者,才能实现最大影响力。——任何言语行为的意图都是在一定的“话语建构”中呈现的。政府微博话语是基于新型传播媒介的政府话语,我们发现政府微博的言说内容不仅包括机构职能工作方面的信息,而且涉及到和民众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政府微博的话语基调分为单声和双声,前者是政府机构话语,后者是代表政府机构的个人话语。在话语方式方面,政府微博不同于以往的政府话语,呈现出口语化电子书面语特征。政府微博对于新闻机构话语的借用,目的是帮助政府在新媒体之上实现议程设置、舆论引导以及形象塑造的言语意图,同时参与网络时代媒体话语秩序的重建。——任何言语行为的意图都是在一定的“语篇特征”中表现的。通过对大量政府微博语篇的分析,我们提取出政府微博语篇的结构潜势,发现在必须出现的正文部分之外,还有其他四个可选部分,分别为:标题、话题(信息分类)、补充信息、信息来源。以言语交际中的交流角色以及交流物为参量,可将政府微博语篇功能类型分为回应要求、社会动员、政治宣传、信息发布、回馈咨询以及征求民意等。我们认为,基层政府微博不应该仅仅作为政府行政和宣传的平台,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具备回应、回馈和征求功能的互动语篇以及多模式语篇来实现社会治理和服务职能。——任何言语行为的意图都是在一定的“行为类型”中实现的。言语行为类型通常可以分为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但是为了有效地揭示政府微博言语行为的特征和问题,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考察政府微博言语行为:第一,一般性意图的言语行为;第二,政府职能性意图言语行为。政府微博一般性意图的言语行为类型可分为:陈述行为、指令行为、承诺行为、提问行为。政府微博职能性意图的言语行为类型可分为:日常维护言语行为、危机管理言语行为、形象修复言语行为。通过研究发现:越是重大的问题,政府微博发布越是回应性的,很少主动发布。政府微博总是面对被动的、被怀疑的局面,难以有效地建构权威可信的形象。我们提出,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微博应该用第一时间主动式发布行为取代常用的回应式发布行为,充分体现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实现政府微博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的功能。同时,发布方式的转变也将对政府治理能力地提升,治理体系的完善形成倒逼机制。政府微博中的政民话语冲突其根源是观念上的冲突,它是微民(使用微博的网民)情绪释放的一个出口,政府微博应该允许这种冲突话语的存在,并在话语权补偿机制的指导下采取回避冲突,有力疏导,权威回复的策略来化解话语冲突。政府微博进行的危机管理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动员,社会动员言语行为要求说话者遵循一定的语用规则:内容规则、善意规则、话语权规则等。除此之外,还要掌握相应的策略性规则:谁说、什么时候说、怎么说等。政府微博道歉言语行为通常是针对政府机构线上或者线下由于工作失误造成形象受损的修复,对于政府威信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政府微博言语行为主体的角色关系以及话语建构、语篇特征、行为类型等维度的分析,我们对政府微博言语行为的特点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针对政府微博言语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给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政府微博建设乃至中国政治语言现代性进程贡献语言学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