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的枕颈融合术后患者的颅颈矢状位序列形态研究研究背景:寰枢椎脱位(AAD)是由创伤、退行性变、肿瘤、先天畸形、咽炎、手术等因素引起的寰枢椎关节解剖异常。不少AAD患者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如果处理不当,这种情况可能危及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存。枕颈融合术(OCF)是治疗AAD的主要治疗方式,通过提供即时的关节融合来治疗AAD。然而,OCF可能引起或加重OSAHS,甚至呼吸困难。近年来,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成为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者们也逐渐认识到颈椎矢状面序列形态对呼吸、睡眠等生理功能的重要影响,并评估其预测作用。逐渐成为制定手术计划时的重要参数以及观察手术疗效的参考指标。本研究以OCF术后出现的OSAHS患者为落脚点,拟评估包括头颅在内的颈椎侧位片上的O-C2a、CVT/NSLa等颈椎矢状面序列形态参数指标,探讨它们与口咽气道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OCF术,并按要求完成末次随访的患者中筛选而出,研究中所需数据均由我院OA电子病例系统及随访时门诊病例系统获得。所有患者均在入组前由研究者充分告知该研究目的以及相关权利和义务,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术前1周内和术后3个月,采用STOP-Bang问卷对AAD患者进行OSAHS筛查。根据术后2周SBQ较术前是否增高分组,如果降低,为“气道阻塞减轻组”;否则,患者被归为“气道阻塞加重组”。其术前、术后评分差值记为Δ SBQ。在包括头颅在内的术前以及术后颈椎侧位平片上测量颅颈矢状面序列形态参数,包括O-C2a、McGregor线、CVT/NSLa。为了研究OCF引起的CVT/NSLa、O-C2a变化和SBQ之间的相关性,Δ CVT/NSLa和ΔO-C2a 的计算如下:Δ CVT/NSLa=术后 CVT/NSLa-术前 CVT/NSLa 和 Δ O-C2a=术后O-C2a-术前O-C2a。本研究中OSAHS病情变化由ΔSBQ间接衡量。研究结果:共有25名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该研究,均接受了 OCF。其中男性患者14名,占样本总体56.0%,女性患者11名,占44.0%,平均年龄为62.5±19.5岁,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2.3±3.4kg/m2。25例患者中有22例(88.0%)病情好转,症状明显改善。20例患者(80%)融合范围从枕骨至C2。其余5例患者(20%),因C2后部结构不全,故融合至C3-C6。无术后内固定松动、失败、术后神经功能损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5名患者术前SBQ评分为5.5±2.1,术后SBQ评分为4.2±2.0。其中12名总分≥3分,即中、重度OSAHS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5.2±10.7月。无术后内固定松动、失败、术后神经功能损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O-C2a值高于术前O-C2a值,具有统计学意义(22.5±4.6vs 16.5±3.8,P<0.001);术后CVT/NSLa值也高于术前CVT/NSLa值,具有统计学意义(130.2±8.0 vs 1 15.9±7.8,P<0.001)。然而,Δ CVT/NSLa 值高于 Δ O-C2a,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14.3±5.6 vs 6.0±4.5,P<0.001)。17 名患者(68.6%)OCF 术后 SBQ 评分改善,气道阻塞症状缓解,纳入气道阻塞减轻组;其余8名患者(68.6%)则为气道阻塞加重组。OCF术后,患者的平均SBQ评分从5.5±2.1改善到4.2±2.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0)。然而,两组患者术前O-C2a(17.0°±3.3°vs 15.4°±3.5°,P=0.279)、术后 O-C2a(22.7°±3.6° vs 22.1°±3.7°,P=0.704)和术前 CVT/NSLa(117.5°±6.8° vs 112.5°±7.3°,P=0.107)的平均值无显著差异。ΔCVT/NSLa和ΔSBQ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r=-0.612,R2=0.374,P<0.01)。此外,还发现ΔO-C2a和ΔSBQ之间也存在线性相关性(r=-0.576,R2=0.332,P<0.01)。前者R2值大于后者。结论:不同颈椎矢状面序列形态参数对于OCF术后口咽气道改变的影响不同。一般情况下,与传统的颅颈矢状面序列参数O-C2a相比,CVT/NSLa与睡眠质量变化的相关性更明显,在OCF术中更具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寰枕关节屈曲功能障碍在颈椎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研究背景:颈椎病(CS)是一种常见病,据报道患病率为5%-21%。在大于55岁的人群中,超过一半的人在影像学上可以看到颈椎退行性改变。一项统计显示,从1990年到2000年,颈椎病的手术率在美国人口中增加了 90%。随着现代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久坐人口增加。此外,对移动设备的依赖,目前的患病率可能会更高。CS的发病机制与原发性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间隙缩小以及继发性病理过程(如骨赘形成和黄韧带肥大)有关,最终导致椎管和神经管狭窄,出现相关的神经症状和功能障碍。之前的研究表明,异常的寰枢椎关节功能和颈椎退变相关,推测由于紊乱的肌肉-韧带平衡系统和机械应力传导。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如下:(ⅰ)从颈椎侧位片上测量O-C1(寰枕)角,并确定其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可靠性;(ⅱ)研究屈伸时O-C1与CS之间的关系;(ⅲ)讨论肌肉功能障碍是否影响上颈椎的正常功能。研究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本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从我院招募CS患者,并从接受健康检查的受试者中选择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研究共包括464名受试者。共有282名男性和182名女性。患者年龄为20至67岁,平均年龄33.9岁。CS患者被定义为病例组。根据是否接受手术治疗,他们进一步被分为非手术组和手术组。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分别有45名和187名患者,而对照组包括232名受试者。McGregor线和C1线之间的角度(O-C1角度)通过在屈曲位(F-OC)和中立位(N-OC)的包括头颅在内的颈椎侧位平片上测量的图像进行测量。通过检验FOC(FOC=F-OC-N-OC)与颈部残疾指数(NDI)之间的关系,分析FOC在CS发病中的作用。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确定检测CS风险增加的最佳临界值。研究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51.6个月(25-115个月)。病例组,尤其是手术组,年龄较大(55.8±11.2 vs 41.6±13.8 vs 23.5±5.5 岁,P<0.001),NDI 评分较高(12.2±4.5 vs 6.2 ± 2.1vs 3.2±1.2,P<0.001)和 CS 病史更长(10.5±9.5 vs 6.8±11.2 年,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对照组和病例组的FO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1.2°vs 3.6°±1.9°vs 7.2°±2.0°,P<0.001)。此外,post-hoc Tukey 检验显示手术组的FOC低于非手术组(1.4°±1.2°vs 3.6°±1.9°,P<0.001)。使用FOC作为预测CS的放射学预测模型,临界值为4.2°。使用FOC作为预测CS的放射学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5%CI:0.78-0.92,P<0.001)。在单变量风险分析模型中,Logistic回归显示FOC水平是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在CS风险中起重要作用。当 FOC 低于 4.2°(OR=8.2;95%CI:6.4-10.0;P<0.001)。FOC水平与NDI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451,P=0.016)。结论:CS患者倾向于存在寰枕关节僵硬。颈部肌肉功能障碍可能通过影响上颈椎的正常功能加速下颈椎的退变。这一发现有助于脊柱外科医生了解CS的病理过程,并实施适当的预防治疗措施,延缓或降低颈椎病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