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寯建筑写作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so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寯(1900-1983)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因此也是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然而目前研究大多针对其工程设计实践,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思考和借鉴,关注其长期被忽略的建筑写作文本,具体包括其建筑评论、建筑史写作和园林史写作三种写作产品类型。论文反思了以往研究中过度关注作者生平本身的历史研究范式,转而决定采用多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将童寯的写作文本与其他建筑学者及建筑师的文本并置,关注它们之间的意义重叠、冲突和交织,进而深入理解童寯建筑思想的基本特征。同时对童寯建筑写作的知识建构与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关注其写作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观等理论预设,对其历史思考的方式提出发问。并将这种多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放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特殊脉络下予以解读。本文共分为六大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内容、方法和意义,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过度关注作者生平事迹的缺憾,并确定了多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概括地呈现了童寯建筑写作的特征、分类、分期,以及历史脉络等。第三章是童寯的建筑评论,包括评论内容、写作空间、评论对象、评价的范畴与标准,以及建筑评论与建筑实践的关系。本章还列举了同时期其他团体及个人针对同一对象的评论意见,与童寯的评论进行对照研究。第四章是童寯的建筑史写作,在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理论的视角下,展开对包括西方建筑史、苏联及东欧建筑史、日本建筑史、建筑教育史、中国建筑史等写作文本的分析,指出这些建筑史写作在层次、体裁、义例、程序、文笔等方面的编纂特点,以及历史论述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观。第五章是童寯的园林史写作,与上一章类似,依然在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理论的视角下,展开对《江南园林志》、《东南园墅》、《造园史纲》等代表作的分析,并通过与刘敦桢等其他园林史学者的研究对比,揭示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观等方面的独特特征。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本章除了总结全文外,还指出以上三方面的写作文本大都体现出实践导向、形式主导和现代性追求的特征,这和童寯的建筑师身份关系密切。同时本章进一步展望了未来从思想史到观念史研究转变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数据表示,截至2014年4月,全国20个省区市和194个地级市已经编制实施了重污染天气的应急预案,我国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初步建立.环保部副部长翟青介绍,重点区域及其他一些地方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思想为万物互联,该技术的提出与发展打破了只有特定设备才能接入网络的局限。5G的快速发展为万物互联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然而随着联网设备的增多,物联网大规模通信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传感器能源和成本问题、大规模接入算法设计、复杂信道参数估计和信号检测方法设计等。学术界提出的新型反向散射技术是解决物联网设备能源和成本问题的潜在技术,已成为物联网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学术界移动互联
为确保万州区在2020年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重庆市科委扶贫集团将在下一阶段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制定科技支撑万州脱贫后可持续发展对策,帮扶万州区脱贫攻坚和成果
目的探讨川穹嗪联合奥氮平治疗颅脑外伤后躁狂型精神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后躁狂型精神障碍患者41例,病情确诊后在给予正常降低颅
目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Transperineal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3DUS)测量初产妇在静息、缩肛及最大瓦氏动作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hear-w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