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1-2]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病情顽固,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参蒲盆炎处方是南京中医药大学谈勇教授,结合现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发病的特点,并在临床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精心择选的处方,用于该疾病的治疗,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参蒲盆炎方由丹参、大血藤等10味中药组成,由处方日服用量可知该方服用剂量较大不适合设计为片剂、胶囊剂等剂型,颗粒剂具有辅料用量少,吸收快、作用迅速的特点,故本课题以颗粒剂为目标剂型,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天然药物6.1类申报资料要求全面完成中间体制备工艺研究、制剂成型工艺研究、中试放大研究、质量标准研究以及稳定性研究,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参蒲盆炎颗粒制备工艺研究根据文献调研结果,制定中间体制备筛选方案,通过药效筛选确定中间体工艺路线,并进行工艺参数的优化、成型工艺研究和中试放大研究。1.工艺路线筛选: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药理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制定了不同的中间体制备工艺路线并进行主要药效筛选,确定将虎杖、醋延胡索采用醇提,其余药味采用水提醇沉的方式进行研究。2.中间体制备工艺研究:以延胡索乙素、虎杖苷转移率及干膏得率为检测指标,对参蒲盆炎颗粒醇提组药材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最终确定的提取工艺为:虎杖和醋延胡索饮片采用合并提取的方式,提取溶剂为10倍量60%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1.5h,滤过,合并滤液,备用。以芍药苷转移率和干膏得率为检测指标,对参蒲盆炎颗粒水提组药材提取工艺纯化进行研究,最终确定的提取纯化工艺为:将水提组药材用12倍量的水提取3次,每次1.5h,滤过,合并滤液,65℃条件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50℃);将浓缩液放至室温,加95%的乙醇醇沉至60%,室温静置12h,取醇沉上清液,备用。以芍药苷、延胡索乙素、虎杖苷转移率及干膏得率为检测指标,对参蒲盆炎工艺中醇提液和醇沉上清液合并液的浓缩干燥工艺进行研究,确定工艺为:将合并液65℃条件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4(50℃)的浓缩液;采用带式减压干燥法(带式干燥三区温度设为100℃,100℃,90℃,冷却区30℃)对浓缩液进行干燥,干燥时间为2h。3.成型工艺研究:以成型率和水分为指标,糊精和甜菊苷为辅料,采用干法制粒对中间体干膏粉进行制粒,最终确定干膏粉、糊精比例为7:3~4:1,甜菊苷用量为1%,所得颗粒符合药典要求,质量均一,稳定性好。4.中试放大研究:根据小试考察优选参数进行3批中试放大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备工艺稳定可行。二、参蒲盆炎颗粒质量标准研究以含量测定、检查项为评价指标,初步建立参蒲盆炎颗粒成品的质量标准:建立芍药苷、虎杖苷含量测定方法,及成品中延胡索、虎杖、大血藤、丹参、乌药等5味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1制剂通则项下颗粒剂的相关要求,对参蒲盆炎颗粒的外观性状、鉴别、溶化性、水分、粒度、装量差异、含量测定等内容进行研究建立了参蒲盆炎颗粒的质量标准:规定本品为颗粒剂,棕黄色至棕褐色,味甜,微苦;其鉴别、溶化性、水分、粒度、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等均应符合制剂通则项下颗粒剂的相关要求,本品含芍药苷、虎杖苷的含量每袋分别不得低于16.0mg、9.3mg。三、参蒲盆炎颗粒稳定性研究按工艺路线制备三批参蒲盆炎颗粒,按照本品质量标准及中药新药稳定性试验相关要求,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以及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分解进行长期及加速稳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品颗粒在6个月加速稳定性试验与18个月长期稳定性试验中各项指标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稳定性较好。四、参蒲盆炎颗粒指纹图谱初步研究为了对参蒲盆炎颗粒的质量进行全面控制,本课题对参蒲盆炎颗粒的指纹图谱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建立了指纹图谱研究方法,共标定22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出9个已知峰,分别为没食子酸、丹参素钠、绿原酸、芍药苷、虎杖苷、苯甲酸、丹酚酸B、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并且对22个共有峰进行了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