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原料油加氢脱砷催化剂及工艺的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355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重整原料的加氢脱砷过程,介绍了脱砷反应的机理、载体孔结构对固体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及氧化铝载体孔的形成机理。阐述了加氢脱砷催化剂的技术发展现状,确定了重整原料加氢脱砷催化剂的研制路线。 以γ-Al2O3为载体材料,进行了大孔、高强度载体制备方法的研究,对不同种类的氧化铝进行了对比,确定了载体制备的基础原料。采用在载体的成型过程中加入扩孔剂,同时加入一定量特定表面活性剂的方法制备脱砷催化剂载体,并对制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优化了制备的工艺条件,制备出了大孔、高比表面积、高强度的催化剂载体,且制备重复性良好。 利用上述载体,采用过量浸渍的方法,研制了一种以氧化镍为活性组分的加氢脱砷催化剂。对载体孔结构、氧化镍含量、及催化剂活化温度对脱砷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催化剂的组成及制备条件,并对其制备重复性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的制备重复性良好。 对加氢脱砷催化剂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操作条件对催化剂脱砷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 在200ml小型加氢装置上对脱砷剂的活性、稳定性及容砷能力进行了考察,并根据试验结果对所研制的脱砷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所研制的DAS-49脱砷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较长的寿命、较高的容砷量,可用于以高砷油为原料的重整过程的预脱砷处理。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框架MIL-101,片状钒酸铋BiVO4以及立方体型铁酸铋Bi25FeO40。以片状BiVO4为原料,采用配位自组装,合成BiVO4/MIL-101复合材料。以MIL-101和Bi25FeO40为原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Bi25FeO40/MIL-101/PTh复合材料。然后对制得的各样品进行系统的表征及其吸附光催化性能的研究。本论文的工作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本论文以锅炉仿真培训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工业锅炉运行工艺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发一套全运行工况、全过程变量、精度适中、界面逼真直观的锅炉仿真培训系统,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废弃油脂催化裂化制备生物燃料是缓解石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油脂催化裂化过程中产生的含氧化合物使得生物燃料的稳定性变差,热值降低,因此有效调控含氧化合物的生成是完善脂肪酸酯制备生物燃料技术的关键。本文以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甲酯为原料,在固定床微反实验装置上进行催化裂化反应,结合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产物表征的结果,考察碳链长度和反应条件对脂肪酸甲酯催化裂化反应及
学位
在初中数学的授课中,小组合作是一种促进初中生相互合作和沟通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初中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对知识更好地掌握.同时也是强化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能动性,让初
在近几十年来,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一直是作为燃料电池开发的重点,它是很有前景的能源。DMFC燃料来源丰富、易于携带存贮和功率密度高等优点,在低温燃料电池方向具有很好的商业化前景。现在DMFC中使用的阳极催化剂主要还是铂基催化剂。因为铂比其他催化剂具有更高而且更好的催化活性,在DMFC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但其价格昂贵,资源稀少和Pt基催化剂的抗CO毒化能力弱。对于Pt基催化剂须解决如何提高
乙二醇是化工原料的一种,能够广泛的用在各种行业中。本文主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u/SiO2催化剂,用于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研究了铜负载量、氨水处理催化剂工艺条件以及掺
Ⅰ合成了一种带功能臂混合价态的双核锰配合物[MnMnKiL](ClO)·1/2MeOH,其中L是一种从2,6-二甲酰基-4-甲基苯酚钠与N,N-二(2-氨乙基)-2-羟基苯胺环缩合反应衍生来的大环化合
甲基柏木酮是一种重要的单体香料,其中香气的主要载体IsomerG,是由罗汉柏木烯酸催化异构化为OlefinB,然后经过酸催化乙酰化产生的。甲基柏木酮的品质的高低是由香气决定的,和IsomerG的含量紧密关联。提高IsomerG的得率将有助于提高甲基柏木酮的品质。 罗汉柏木烯的异构化过程非常复杂,但是主要的反应是沿着两条路径进行的。主要的反应机理已经被探明。但是还没有如何提高某一个异构化产物的
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以 B.subtilis 核黄素操纵子的 DNA 序列为比对序列,在 B.cereusATcc 10987 和 ATcc 14579 的基因组数据库中搜索同源片段,结果从中得到了两条与比对序列具有较高相似性的 DNA 片段,这两个片段经过0RF Finder 及 Blastp 分忻后发现其中包含完整的核黄素操纵子。它们的编码产物与 B.subtilis 168 及 B. a
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取丙酮酸,利用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进行诱变,获得一株汉逊德巴利酵母汉逊变种NO39-1。通过优化培养条件,该突变菌株生产丙酮酸的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8倍。在30℃,200r/min摇瓶培养72h的条件下,发酵液中丙酮酸含量达到5.2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