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在文学领域有着巨大贡献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曾于1993年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她的创作在受到西方文学传统影响的同时,更植根于她作为一名黑人女性的切身体验。出版于1970年的《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最蓝的眼睛》讲述了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故事,她因丑陋不堪而受尽排斥和伤害,最终走向疯癫,终日幻想自己拥有了最蓝的眼睛。本文通过运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来分析主人公佩科拉的悲剧特征,旨在为莫里森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认为,悲剧的实质就是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悲剧冲突最后要由“和解”来结束。和解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矛盾双方两败俱伤;一种是发出动作的人们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片面性。悲剧引起哀怜和恐惧。因此,本论文分成了相应的三个章节来分析佩科拉的悲剧特征:
第一章分析了悲剧人物佩科拉的性格及其成因。情节与冲突均来源于人物性格。黑格尔认为人物的性格受到各种伦理力量的影响。本章以此入手,分析了在佩科拉的成长过程中影响她的伦理实体与伦理力量。一定程度上剖析了佩科拉的悲剧。
第二章分别探究了佩科拉的悲剧中三个主要的悲剧冲突。黑格尔认为冲突是悲剧的中心成分。佩科拉深受特定的伦理力量的影响。她和白人文化,黑人社区以及自己的内心发生的冲突决定了她悲剧的必然性。
第三章分析了佩科拉悲剧结局和悲剧效应。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结局就是矛盾由“冲突”时的对立走向了“和解”时的统一。冲突的结果在故事结局之后才会凸显。佩科拉被父亲强奸并怀孕,又遭母亲的质疑和打骂,产下死婴后疯癫失去理智。佩科拉的悲剧最终以这样“和解”的方式结局。
通过依据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对佩科拉悲剧特征的分析,我们在感受悲剧魅力的同时剖析了佩科拉悲剧的根源所在。在《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源于自身的性格以及伦理力量的影响,由此人物与黑人社区之间,与白人以及白人文化之间,以及人物自身存在的冲突的凸显,导致了人物的悲剧结局,并由此产生了特定的悲剧效果,引人同情,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