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疏水表面上液滴运动行为动态特性与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shis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凝和结冰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并且在能源电力、低温制冷、电子科技、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也被广泛存在。其中,冷凝作为一种高效的换热方式,其冷凝效率能够得到提高是被期待且进行广泛研究的;而结冰所带来的诸多危害,使防结冰研究成为关注重点。冷凝液滴的合并弹跳行为促使表面上的液滴能够以较小尺寸快速移除,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冷凝换热效率,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液滴撞击表面后的反弹行为也成为防结冰措施中的一种可靠方法,获得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液滴尺度逐渐降低,液滴能量转换机理发生显著改变,致使基于宏观尺度建立的理论体系不再适用于微纳液滴,分子动力学方法成为了探索微观尺度现象与机理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微尺度下超疏水表面上冷凝液滴的运动行为及其机理进行研究,旨在深刻理解超疏水表面上液滴合并自弹跳及撞击行为,进一步揭示其在微尺度下的物理机理,在此基础上寻求提高合并自弹跳速度的方法,以期强化冷凝换热效率,并掌握液滴撞击超疏水壁面的接触时间规律,为实现防结冰等工程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在超疏水表面上进行不等大小液滴合并弹跳的理论和数值研究,通过引入两液滴的半径比(r*),对惯性—毛细速度(uci*)和昂色格数(Oh*)进行修正,由此提出了适用于相等及不等半径液滴合并的更具普适性的惯性一毛细标度定律。并且,进一步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不等半径液滴合并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无量纲弹跳速度(vj/uic*)遵循新的标度关系,且在一定的Oh*范围内存在vj/uic*≈0.127,然而,当半径比大于某一阈值时,vj/uic*将逐渐减小直至为0。模拟结果还证明了当半径比较大时,会出现大液滴吞并小液滴的现象,从而导致液桥无法撞击固体壁面,即“液桥撞击”理论失效,最终合并液滴无法弹跳离开表面。构建了带有单个矩形凹槽、脊柱柱和疏水条等三种特殊设计形式的超疏水表面,观察两个相等大小液滴在这三种表面上的合并弹跳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脊柱柱高度为1.6 nm,宽度为5.9 nm时,弹跳速度达到最大值vj=0.23uic,是纳米液滴合并弹跳速度极限的1.81倍。模拟结果还揭示了凹槽、脊柱柱和疏水条的存在,实质上是改变了液滴的合并动力学,导致合并时间的减少,进而降低了合并过程中的粘性耗散。在带有柱状微结构的超疏水表面上进行合并弹跳研究,尽管不同Young接触角下的固体分数对弹跳速度的影响规律不同,但通过统计液滴润湿状态(Cassie或者Wenzel)发现,弹跳速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这主要取决于不同润湿状态下表观接触角随固体分数的变化情况。另外,不同固体分数下的冷凝过程及液滴最终稳定证明了 Cassie态液滴更有利于冷凝换热。在超疏水表面上进行液滴撞击的理论和数值研究,根据模拟结果发现在低速、中速和高速三个速度区域内的接触时间τ遵循不同的标度关系。其中,在中速区内,尽管τ与微米尺度液滴的反弹表现出相似规律,均稳定在某一常数值,但在纳米液滴反弹现象中,即使是低粘流体,其粘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为了表征粘性的作用,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度关系τ~(ρμR04/γ2)1/3=(R0/v0)We2/3Re-1/3,该标度定律适用于多种半径和疏水性的水和氩纳米液滴。还发现了在高速区内出现的饼状反弹现象,并且造成了接触时间的突降。
其他文献
大量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除了极地气候范围不断萎缩外,其他气候类型基本上都呈较显著扩张趋势。然而,相关研究多以面积等相关指标进行探索,缺乏对气候本身空间异质性的认识,也包括我国特有的高寒气候。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再分析和气候模型资料,从空间形态角度出发将全球气候空间变化与景观生态指标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全球气候景观格局,
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但季节间水资源分布差异显著。水库是一种挖掘水能资源潜力,有效缓解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工程措施,可将流域的径流资源存蓄起来,以保障枯水期水资源供给。但是,水库汛期往往承担着艰巨的防洪任务,需要将运行水位控制在防洪限制水位以下,这与水库以水头、水量为基础的发电、供水等需求形成矛盾冲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流域气象水文条件发生显著改变,伴随着调度技术、风险分析能力及应急处置
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增加,能源的使用也在以同样的顺序增加,因此必须保持我们的能源资源非常高,以满足需求。事实上,由于全世界矿物燃料资源迅速枯竭,寻找替代能源变得至关重要。在运输中,配备内燃机的常规车辆在燃烧化石燃料和造成全球变暖、二氧化碳排放、酸雨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对环境影响很大。太阳能和交通的一体化有利于任何国家的整体环境和经济。因此,需要为交通系统寻找一种可再生能源,使环境变得清洁和绿色。论文
随着新能源、5G及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单位体积内的散热量不断增加,为使设备的运行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需不断将其废热排出,电子设备的散热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换热设备,热管是解决散热瓶颈的理想工具。然而,目前传统热管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集成式电子器件日益增长的散热需求。因此本文将利用新方法对热管中的传热过程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提高热管传热性能。本文采用相分离原
微结构表面在自清洁、防结冰、静电打印、流体减阻、微电子装置冷却以及冷凝换热等工业领域应用广泛。揭示液滴在微结构表面上的静态和动态湿润特性,进而通过外场实现微结构表面上可逆湿润转变以及传热强化,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微结构表面的应用范围。目前,传统实验和理论分析很难从分子角度揭示微结构表面上湿润行为和相变现象。这导致在分子层面上,微结构表面上的新问题和新机理尚不明晰。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微结构表面上
海洋微生物附着于近海各类人造设施表面,随着附着程度加深会造成航船能量损耗增加、船体腐蚀、管道堵塞、仪表失灵等。因此,防止生物污损技术研究对于能源产业、海洋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仿生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结构表面防污技术也因其绿色环保的优势日益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微结构表面对微生物附着的影响机理,对丰富微结构的防污机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对防污形貌表面的设计
学位
自2003年Belle合作组在B→X(3872)K,X(3872)→J/Ψπ+π-衰变中发现X(3872)以来,世界各大合作组陆续发现和证实了许多新强子态。这些新粒子突破了传统的夸克-反夸克模型,同时也没有任何新模型能够完美而统一地解释这些新粒子的产生、衰变、质量以及结构等。2015年,LHCb合作组在J/Ψp不变质量谱中发现的Pc(4380)和Pc(4450),直接超越了传统三夸克重子模型,它们
隧道和地下工程在近代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的,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设计施工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及其建筑结构形式的特殊性使其具有便捷、安全、环保、节能等突出的优势,从而被广泛地运用于交通、采矿、能源、水电工程、城市建设及国防建设等多个领域。稳定性问题是地下工程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岩石中的初始应力在隧洞开挖以后得到释放而重新分布,当围岩
REAlX是一种具有独特物理性质的Weyl半金属,该材料在环境友好型电子设备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目前REAlX(RE=稀土,X=Si,Ge)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eAlGe和PrAlGe,且PrAlSi的晶体结构模型存在争议。本文将REAlX体系的研究扩展至Nd,Sm等稀土铝锗与稀土铝硅合金,通过Rietveld精修方法对REAlX的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从价电子结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