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可追溯猪肉购买行为中的诱饵效应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bb0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诱饵效应是消费者消费行为中有限理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普遍地存在于多种商品消费行为之中。作为商品种类之一的食品,由于食品安全事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兼顾商品的一般属性和特殊的安全属性。食品消费行中是否存在诱饵效应?以及如果存在,不同内涵的食品属性与诱饵效应间、诱饵效应与消费者个体特征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与普通商品的诱饵效应相比较,食品消费的诱饵效应有何差异性?为此,本文以猪后腿肉为实验食品,以江苏省无锡市241位消费者为样本,基于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采用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设计并展开三种类型的猪后腿肉的诱饵效应实验,就上述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类型一为普通猪后腿肉,包含外观和价格属性。类型二为可追溯猪后腿肉,包含可追溯信息和价格属性。类型三为可追溯猪后腿肉,包含可追溯信息、外观和价格属性。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和可追溯猪后腿肉的消费行为中均客观存在着诱饵效应,且反映猪后腿肉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信息属性的诱饵效应强度高于价格和外观属性。由此可见,反映质量安全的属性更容易触发消费者对诱饵猪后腿和目标猪后腿肉间的权衡比较,进而相对应的诱饵效应更强。与普通商品相比较,猪肉的质量安全属性会触发消费者产生更为强烈的诱饵效应。由此初步证实,在食品消费行为中不仅可能存在诱饵效应,而且体现质量安全的属性相比于普通属性具有更强的诱饵效应。与此同时,通过负二项计数回归模型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在可追溯猪后腿肉购买行为中的诱饵效应与消费者个体特征具有相关性。相比较而言,职业为农民特征的消费者较容易产生诱饵效应;具有个人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已婚、家中有未成年孩子特征的消费者则相对较难产生诱饵效应。边际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相比于个人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消费者更难以产生诱饵效应的程度最高,其次分别是个人年收入在5万~10万元、家中有未成年孩子、已婚的消费者难以产生诱饵效应的程度。鉴于目前可追溯猪肉在国内市场上尚不普及,可追溯猪肉市场发展相对缓慢,成效不甚明显的客观现实问题,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诱饵效应在发展可追溯猪肉市场体系方面的引申意义,即有效把握消费者在可追溯猪肉购买行为中的诱饵效应规律,引导厂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市场策略,生产层次丰富的由不同内涵的信息属性组合的可追溯猪肉,建立多层次可追溯猪肉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以建立覆盖面广的可追溯猪肉市场。
其他文献
皮埃尔·博纳尔(Pierre Bonnard,1867~1947)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衔接印象主义与现代主义的重要画家。他在作画时常以记忆和想象作为灵感和参照,打破了传统写生的图像结构和
<正>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水族不仅有自已的民族语言,还有在一定程度上记录语言的符号——水文字,以及用水文字书写的典籍——《水书》。《水书》,水语
会议
现今国内的水工压力隧洞工程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然而在水工压力隧洞的实际建设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既包括施工质量造成的,也包括设计失误造成的,所以,必须合理进
企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企业获得和维系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出版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设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