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森林分布区开展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森林作为保健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已迫在眉睫,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健康促进类环境资源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相关理论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千岛湖姥山林场为例,从气候舒适度、空气清洁度等方面研究了千岛湖姥山林场6种不同群落(青冈-木荷、青冈-苦槠、苦槠-石栎、马尾松、柏木和杨梅茶园)的生态效应。选取了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小气候因子评价森林群落内的气候舒适度,选取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空气负离子2个指标评价森林群落内空气质量。于2010年春、夏、秋、冬四季典型测定日晴天(9:00-17:00时)同步监测,上述环境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①天然群落夏季和秋季舒适期持续时间最长,春季次之,冬季最短。人工群落中春季和夏季小气候舒适期最长,秋季次之,冬季最短。②不同群落之间,春季和夏季人工群落舒适程度高于天然群落,秋季和冬季则相反;③春季苦槠石栎群落在13:00和16:00、柏木群落和杨梅茶园在11:00-15:00均为舒适等级;夏季6种群落9:00-17:00气候等级均属于舒适范围;秋季天然群落最舒适等级持续时间开始增加,9:00-12:00和17:00群落内小气候均为最舒适等级,人工群落舒适等级有所降低:13:00-16:00群落内气候等级降为不舒适;冬季6种群落在9:00-17:00气候等级均为极不舒适范围。2.①千岛湖姥山林场不同群落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水平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较高,夏季最低,秋季浓度水平开始回升,冬季最高。②人工群落春、夏和秋季表现出早上高,白天低的变化趋势,冬季白天变化平稳,峰值不明显;天然群落春季和夏季PM10浓度变化曲线呈“V”型;秋季PM10浓度变化最为平稳,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冬季PM10浓度呈现出上午最高,然后开始持续降低。③按照我国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春季6种森林群落PM10日均浓度均达到空气质量2级标准,其中青冈木荷和马尾松近于1级标准;夏季6种森林群落PM10日均浓度水平均达到空气质量1级标准;秋季除苦槠石栎达到1级标准以外,其他物种群落均达到2级标准;冬季则均属于2级标准。3.①千岛湖姥山林场6种森林群落内夏季空气负离子水平最高,秋季次之,春、冬较低。②春季和冬季空气负离子日动态均呈“M”型变化趋势;夏季和秋季,空气负离子在上午出现极大值,下午出现次大值。③从空气清洁度水平看,夏季CI值最高,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较低。而不同群落之间,天然群落空气质量要高于人工群落。④负离子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因不同季节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春季空气负离子与气候因子未表示出明显相关性;夏季和秋季负离子与温度、相对湿度相关性显著:温度<16℃时,负离子与温度呈正相关,当温度为16℃-32℃时,负离子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同样,可得知当相对湿度<64%,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当相对湿度为64%-96%时,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秋季光量子密度与负离子浓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冬季负离子水平偏低,负离子浓度水平与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的相关性不明显,但风速对负离子浓度作用影响较大,风速与负离子呈显著性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