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法国当代欧陆激进左翼政治家、哲学家雅克·朗西埃的文学政治观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他对文学的自律与他律观关系的处理。朗西埃对政治内涵的理解、对政治与文学关系的独特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政治观及其批评体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文学政治观是朗西埃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以自身异见性的力量营造了特殊的权力场域,借“歧义”“感性分配”等概念沟通了文学与政治的边界,指出“文学本身就是政治”。在这一观念的引领下,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意指体制”在艺术的自律与他律的原则之间实现某种程度的弥合,一扫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诗学秩序的束缚,在文学的再现体制之外开辟了新的空间。论文首先追溯了朗西埃政治理念的思想渊源,认为他的政治观建立在对阿尔都塞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与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的批判与继承上。五月风暴后的朗西埃进一步发展了阿尔都塞理论中的介入性,主张在现实的矛盾运动中不断打破既定的权力边界,通过无分之人的反抗实现动态的民主。由此,他将自身的政治观与现实“治安”区别开来,将其定义为在“歧义”原则下不断进行“感性分配”的活动。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文学和政治达成了本质上的共识。朗西埃强调文学正是要跳脱传统等级秩序和再现体制的束缚,在言语的“歧义”中生发出反抗自身的主体性力量,在文学内部和外部的感性分配中达到自律和他律的和谐,实现“分子式的民主”。为了将文学在自律与他律之间的运作进一步细化,论文最后深入朗西埃对福楼拜、巴尔扎克以及普鲁斯特的作品的批评,探讨他对文学内部风格、形式等的看法。朗西埃在《包法利夫人》中借福楼拜的文字指出文学风格是一种“看待事物的绝对化方式”,将之化为观看者的“目光”,沟通文学内部石化的言语以及外在的意指体系。接着他以巴尔扎克的《乡村神甫》为例进一步指出该意指体系内部存在的自律和他律之间断裂的危机,即圣言抵达精神内涵的紧张性。最终,他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看到了超越这一矛盾的可能。《追忆似水年华》以回忆的方式沟通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虚构与现实,在文字的不断转喻中将躯体与精神连接起来,实现了“超越书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文学自律与他律之间的弥合,也成就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政治理念的融合。总之,朗西埃文学政治观的本质是异见性的,它在“歧义”为核心的“感性分配”的过程中不断否定自身,开拓自身的权力场域,但他并未放弃寻求文学确定性内涵的努力,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书写中赋予文学以超越性的力量,实现自身的民主与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