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现象,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7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结构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等学科,并取得了很大成果。 形成于70年代后期的结构语言学(语法学)方法的语码转换研究较为传统,主要是发现两种或者更多的语言在语码转换中受到的语法限制。这种方法只是说明了语法方面的一些规则,而严重忽视了社会、心理和文化等因素在语码转换中的积极作用。 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语码转换成功地解释了语码转换和社会因素的宏观关系,了解语码转换的社会交际功能,但不能体现语码转换的动态过程。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要理解双语者在明显的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过程中的思维。Dina Belyayeva提出的概念结构投射模式,将语码转换视为一种表述策略问题(An access problem);指出由于表述不成功产生的语码转换既受结构因素影响又受经验因素影响。但未能揭示除结构和经验以外(如文化等)因素对语码转换的影响,也未能解释语码转换具有除交际关系弥补策略以外的其它功能。 会话分析方法通过对会话序列的研究说明语码转换的具体演绎过程及功能。利用会话分析只能比较充分地描述语码转换在会话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而不能有力地说明双语者进行语码转换的原因或动机。 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在具体语境中对语言运用和理解做动态研究的学科。它包括语言使用过程的语言、认知、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种种因素。语用研究的特点是它的动态性,它揭示的是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把语言现象的描述和解释结合了起来。于国栋从语用学角度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论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自然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决定语言的选择非一成不变,蕴涵着语言使用的不确定性;商讨性决定人类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做出语言的选择;顺应性指的是人类用商讨的方法选择语言,从而使交际取得成功。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者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做出的语言运用策略,进而接近或实现交际目的。 从语用学角度得出的顺应性模式强调语码转换的动态过程,指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对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或心理动机的顺应。这种模式从文化、社会、心理和认知各角度阐述了语码转换的动机和目的,对语码转换这种语言现象做出了科学、具体、全面的解释。 顺应模式强调心理动机是交际者在交际中做出顺应的因素之一,因为交际者通常有一定的交际动机,此动机会控制或至少影响到交际者的语言或交际策略的选择。 顺应模式提到的为顺应心理动机实现某种交际目的所做的语码转换是一种交际策略,同样也适用于英潮语码转换,英/朝语码转换也可以作为交际策略来转换话题、表达感情、实现社会化功能、避免语言的不准确性、选择受话者、避免直接回答、建立同等关系、维护脸面,进而实现某些交际目标。 社会规约也是交际者为实现交际目的做出顺应的因素,因为交际者都是社会化的个体,他们的行为自然要和社会期望保持一致。英/朝语码转换也是对遵守社会规约做出的一种顺应。因为朝语是一种用尊敬语形式来表示等级差别的语言,而英语没有尊敬语形式,一般表示同等关系。在交际过程中朝语使用的社会规约要求在正式场合或对长辈的交往中要使用语言的尊敬语形式以示正式或尊重的态度,所以在英/朝语码转辣中要注意语言的正确选择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言现实是交际者做出顺应的因素之一,因为语言现实为交际者做出语言选择提供了来源。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其实就是对语言语境的顺应其中包括对语言衔接性的顺应和对线性序列的顺应。英潮语码转换的篇章顺应包括利用连词、互指、重复、例释、对比和强调等各种衔接手段来实现语篇和语义相关。线性序列的顺应是指选择语言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按次序对话语做出先后安排。 .本文利用顺应性模式,通过定性的方法用英/朝语码转换实例来证明此语用学模式的科学性及其对其他语种语码转换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从自然话语和非自然话语的不同语域中收集语料进而分析英/朝语码转换的顺应性。顺应性模式包括的顺应原则可以充分解释不同语言之间的使用和理解的具体实例。总之,我们对语码转换应该象对待其他语言现象一样,试图探究其规律,而不是加以限制或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