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言语行为,抱怨语通常指说话者对于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并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表示的不快或不满。抱怨应答则是听话者对于说话者抱怨语的反应。抱怨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选择恰当的抱怨策略能够维护听话者的面子,有效地完成交际。同样地,抱怨应答的方式也影响着双方交际最终理想效果的实现。因此,在当今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形势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抱怨语及其应答之间的对比越来越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本文分别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中随机选取20集,对其中的子女间的抱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框架综合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抱怨语及抱怨应答的分类,以及文化因素。笔者根据此框架分别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结构以及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中美抱怨言语行为都由三个语义成分构成: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其结构均有多种表现形式。造成中美家庭抱怨言语行为结构上并无显著差异的深层原因是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二、“仅仅提及冒犯行为”这一抱怨策略在中美家庭中均较为常见。“要求改变冒犯行为”在美国家庭中应用得最为频繁,在中国家庭中,它与“解释不满”一起位列中国家庭应用频繁度的第二位。差异显著存在于对“暗示冒犯行为”的应用。相对于其它六种抱怨策略而言,“警告或威胁”策略在两个家庭中出现的频率相同,均为最低。三、四种抱怨应答模式与七种抱怨实施模式并无明显对应关系。中美子女在面对七种抱怨实施模式时,选择接受作为应答的情况无统一的趋势。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种类时,中国子女“接受抱怨”的比例高于美国子女。其中,中美子女对“请求改变冒犯行为“的应答有显著的差异,美国子女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抱怨”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子女。中美子女“部分接受抱怨”以及“拒绝接受抱怨”两种应答策略的分布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是,中国子女“部分接受抱怨行为”,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依然多于美国子女。在受到“警告或威胁”时,无论是中国子女还是美国子女都不会选择以“部分接受”来应答。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美国子女“拒绝接受抱怨”的概率高于中国子女。“忽略抱怨”是最少被中美子女采用的一种。四、“接受抱怨”通常由“道歉”或者“直接改变冒犯行为”的形式来表达。“部分接受抱怨”有两种实现形式:“为自己辩护”和“要求对方妥协"。“拒绝接受抱怨”有三种表达方式:“否认冒犯行为"、“责备抱怨者”、“以及进一步加强冒犯行为”。“忽略抱怨”通常由“沉默”或“改变话题”来表现。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家庭中抱怨策略的选择存在异同,抱怨的严厉程度与如何应答抱怨无直接关系。以英语为母语者在表达抱怨及不满情绪时更为直接,而以汉语为母语者通常采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进行抱怨。这种差异存在的根源在于文化的深层次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以及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和美国的低语境文化,英汉抱怨应答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源同样在此。然而,直接明了且面子威胁程度较高的抱怨策略在英语和汉语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这说明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进行抱怨可以直接切入主题。上述发现补充了前人所作的英汉抱怨策略及抱怨应答的对比研究。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反应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