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台山景区是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景区独有的地质遗迹、生态和文化内涵每年吸引500万人次以上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然而,由于受到构造活动、长期地质营力的风化剥蚀和人类频繁活动等影响,景区内发育了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危岩体和边坡。一旦发生危岩体崩塌或边坡的失稳事件将会给景区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威胁。本文以景区危岩体和边坡为研究对象,在对景区地质环境条件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景区危岩体、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和风险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其治理方案,并根据风险性等级和降雨强度建立了景区危岩体、边坡灾害的预警系统。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新构造运动的主体因素影响下,云台山景区内发育了大量的脆性断裂构造和破劈理、节理构造,特别是景区内发育的两组近垂直走向的节理把整体的岩体分成切块状,破坏了岩体的整体性,并且在经过风化剥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了目前数量较多的危岩体(或者危岩带)和边坡。(2)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景区共排查出危岩体86处。运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对其进行野外定性判定结果表明,有37处危岩体(或者危岩带)处于不稳定或欠稳定状态,26处处于基本稳定状态,23处处于稳定状态;运用静力解析法对36处典型危岩体进行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危岩体除少部分在天然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外,大部分危岩体稳定性较好。云台山景区共发现边坡83处,包括自然和人为条件下形成的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运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对其进行野外定性判定结果表明,稳定的边坡有36处,基本稳定的边坡30处,不稳定边坡17处。(3)通过现场落石试验确定了危岩体失稳后落石致灾可能性的六种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落石致灾可能性的六种主要因素的权重A={坡度,坡长,落石形状,落石质量,距离(坡底至步道的距离),坡表情况}={0.295,0.098,0.034,0.135,0.404,0.034},并以此建立了景区危岩体失稳后落石致灾可能性的定量评价方法。(4)运用风险性评价方法,逐一确定了景区危岩体、边坡的风险性等级。结合景区实际情况,从危岩体、边坡的危险性和易损性两个方面进行了风险性评价。景区共有高风险危岩体有39处,中等风险的危岩体有15处,低风险危岩体有32处。共有高风险边坡有22处,中等风险的边坡有22处,低风险边坡有39处。其中高风险危岩体和边坡急需处理,中等风险危岩体和险边坡可以暂缓处理,低风险危岩体和边坡在没有强烈外部因素的诱发下基本不会对游客或者景区工作人员造成太大危害。(5)依据风险性等级及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别对各危岩体(危岩带)、不稳定边坡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危岩体(危岩带)的治理措施有谨慎清除、支撑、锚固、喷浆、勾缝排水、修筑护坡、SNS主动和被动防护网等。不稳定边坡的治理措施有护坡挡土墙、护坡砖墙加固、临空面支护墙,喷浆加固、抗冲击挡墙和SNS被动防护网等。(6)对云台山景区近10年地质灾害统计分析表明,景区危岩体、不稳定边坡灾害发生的频率、规模与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即降雨量越大,发生危岩体、不稳定边坡灾害越频繁、规模也越大。针对景区降雨量大小所采用的安全措施为:当天气预报当天降雨为小、中雨时(即降雨量为0-25mm),景区应该引起重视,关注雨情并巡查高、中风险性等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当天气预报当天为大雨时(即降雨量为25-50mm),景区应该发布地质灾害预警,同时根据雨情变化启动应急预案,对高、中风险性地质灾害路段采取限行或防护等措施;当天气预报当天降雨为暴雨及以上时(即降雨量大于50mm)景区应该发布地质灾害警报,封闭高、中风险性地质灾害路段,及时排除险情并迅速分流游客至安全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