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非进行医疗援助工作。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对非医疗援助主要以政治和外交目的为导向,并带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内政外交开始全面调整。因而在中国对非医疗援助中,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逐渐淡化。以“重义轻利”的中国义利观为指导,并积极参与到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实践中。文章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非医疗援助为研究对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非医疗援助工作是在中国内政外交调整的大背景下进行。对外援助理念的调整指导对非医疗援助实践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全球治理理念的深化和发展,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活动日益增多。面对国际公共卫生治理形势的变化,中国也在积极融入其中。非洲国家的公共卫生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因而也欢迎中国等其他国家对非医疗援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非医疗援助分为两大阶段。伴随着对非医疗援助理念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发展,现阶段形成了以政府援助为主导,积极引导多种援助主体参与的对非援助模式。不仅中国对非洲国家提供医疗资源与医疗团队,同时也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和发展本国的公共医疗设施。并通过多种方式提升非洲本土医疗力量。文章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释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背景。首先是非洲国家医疗条件较差,对中国的医疗援助有迫切的需求。其次是中国对非洲医疗援助的理念和实践从改革开放后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结束了以输出革命为援助理念的方式,将和平与发展作为主题。最后阐释了90年代以来世界上兴起的全球治理卫生治理对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启示。第二章阐释了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具体内容。首先从历史节点上分析了改革开放到90年代和90年代至今的两个转型期。其次从援助的内容上来看,一方面是援助医疗物资,另一方面也在培训非洲本土的医疗人员。最后总结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特点在于政府作为主要力量,比改革开放前已经在增加了多种形式,并且将中国的行动列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环节。第三章阐释了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成就。首先对非医疗援助获得非洲国家的广泛支持。除了传统的国家间政治支持外,非洲民间对中国的支持呼声也在逐渐增多。其次中国对非医疗援助获得了民心相通,塑造了良好的中非经贸关系。最后,这也提升了中国医疗应急的能力和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能力。第四章阐释了中国未来对非医疗援助问题中可能需要面临的挑战,并给予对策回应。首先是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顶层设计需要加强,需要能够与一带一路和全球治理相结合,以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其次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主体较为单一,且文化差异也时常导致医疗效果的发挥。最后中国对非医疗援助需要提升主动性和战略价值,才能更好为世界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