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赛金花是清末文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人物形象。许多作家以其生活经历为素材,塑造了这个与民族、国家利益相关却有悖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风尘女子形象。在众多同一素材的创作中,尤以曾朴的《孽海花》影响最大。由于人们对这个人物形象及其原型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所以不仅在晚清成为被关注的重点,延至20世纪下半叶仍有作家为其作传。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每一位作家因为所处的时代生活、叙述视角和道德立场不同,选择的文体形式与写作水平也有差异,致使每个人笔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赛金花”,促成了独特的“赛金花文学现象”。纵观其发展脉络,赛金花形象塑造的内涵与价值观都打上了明显的时代印记,这既是作家个人的理解或偏好,又同民族际遇、国家观念的变化相联系。在文学史上,对于同一题材作品进行不同的文学描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但像赛金花题材这样延续了近百年的创作还是少有的。本文就此提出“赛金花文学现象”的概念,并通过20世纪初期、30年代、90年代同题材创作的概览佐证这一文学现象的客观性;以清末曾朴的《孽海花》为中心,分析赛金花形象的性格矛盾性,与刘半农、商鸿逵的《赛金花本事》相对照,多角度探讨赛金花形象生成的时代背景;以赵淑侠、王晓玉的同题材作品相比较,对赛金花这一文学现象的发展脉络做出历史性追踪,并整理出几个问题藉以思考:其一,为什么有那么多作家关注赛金花这个题材,其背景又是什么?其二,他们是怎样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述和描绘的?不同作家笔下的赛金花形象有哪些差异?其三,他们塑造赛金花形象的依据和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哪些不同时代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