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威廉·哈兹里特的莎士比亚戏剧批评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r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哈兹里特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散文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戏剧评论家。哈兹里特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自由、平等。青年时结识了骚塞、柯尔律治、华兹华斯和兰姆兄妹。他们一起写诗著文歌颂法国大革命,抨击英国政治。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正经历着莎士比亚作品的复兴,著名的演出在伦敦几乎每日可见。哈兹里特虽曾说过他爱读剧本甚于观看演出,然而对于和演员交往和观看表演他很感兴趣。   哈兹里特所著《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1817)以优美流畅的散文笔调书写自己阅读和观看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特感受,既有对情节、人物、台词等方面深刻细致的分析,又有对舞台演出精彩独到的批评。其文学论著中,他把个人品味视为文学批评的基础。在哈兹里特看来,文学批评是一项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工作,它能充分体现每个人独有的创造力,一个优秀的文艺批评家首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文学批评的目的并不在于消极地去发现和指出其他作家作品存在的缺陷,而在于记录一个生性敏感的诗人在面对一部作品时所得出的感悟。“我谈论我所思考的,我思考我所感受的”便是哈兹里特最有名的信条。   哈兹里特强调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驳斥塞缪尔·约翰逊把人物分成一些固定的类型的看法。在他看来,每个人物角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有充分理解了莎剧中的人物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剧作家所拥有的力量。哈兹里特认为,戏剧的目的在于教给人类道德和人性,也只有通过悲剧以及人们在观看悲剧所产生的悲怅情绪才能达到这一教育目的。莎剧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莎士比亚理解自然的丰富性和其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并成为了自然的“合作者”。本文将从哈兹里特所处的时代入手,着重分析其莎士比亚戏剧评论的特点并比较他的文学批评与塞缪尔·约翰逊及同时代的科尔律治、兰姆的异同。
其他文献
红学家周汝昌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其语言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最优美的,无论是人物语
中国民法归属大陆法系,主要继承了德国、日本民法的立法精神,而日本民法典主要借鉴德国民法典第二草案内容而成,由此决定了中国民法主要继受大陆法系中的德国民法。尽管发展至今
重指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其一般结构为有定名词词组+后置修饰词(the+ NP+postmodifier)。它是指同一名词词组内的前指关系,属于间接下指。作为一种语篇照应衔接类型,重指的所
本文从图式理论这一动态认知模式来探讨富含生死概念隐喻的中西诗歌。在文学文本中,图式机制可以解释图式是如何构建隐喻以及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经验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读诗过
原型批评这一理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原型” 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二千多年以前的柏拉图时期。 原型最初作为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由荣格提出,他认为在个人无意识背后是
本文通过对CECC语料库(《21世纪大学英语教程》语料)与BNC语料库中出现的派生词缀进行比较,利用Visual Foxpro程序对《21世纪大学英语教程》中词汇的派生词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目的语与源语之间的代码转换,而是思想的交流,承担着传播文化的作用。由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