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痒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通常引起抓挠行为。抓挠行为可以去除已经入侵动物皮肤的有害物质,所以痒觉是保护动物个体的一种重要生理机能。然而慢性痒是临床难题之一,常给病人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痒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通常引起抓挠行为。抓挠行为可以去除已经入侵动物皮肤的有害物质,所以痒觉是保护动物个体的一种重要生理机能。然而慢性痒是临床难题之一,常给病人带来困扰。痒觉产生的神经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致使针对慢性痒的药物开发严重滞后。因此,痒觉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医学与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近年来,我们对痒觉信息在脊髓水平处理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然而,痒觉信息如何从脊髓传递到大脑并不清楚。 我们发现在痒觉诱发抓挠的过程中,脊髓中投射到臂旁核的神经元被激活,提示脊髓-臂旁核投射环路可能参与痒觉信息传递过程。此外,光遗传学抑制这条环路的神经活动可以减少痒觉诱发的抓挠行为。脊髓背角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GRPR)的神经元是介导痒觉的特异神经元。我们发现脊髓GRPR阳性神经元本身不是投射神经元,它们与脊髓中投射到臂旁核的神经元形成兴奋性突触,从而将痒觉信息经过两级兴奋性突触间接传递到臂旁核。 进一步,我们研究了臂旁核在痒觉行为过程中的神经活动变化和功能。我们发现臂旁核的神经元兴奋性与痒觉诱发的抓挠过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整体抑制臂旁核神经元的神经活动或者选择性阻断臂旁核兴奋性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可以明显降低急性痒引起的抓挠行为,并减缓慢性痒模型的建立。这些结果说明臂旁核在痒觉抓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的工作首次揭示了痒觉从脊髓传递到大脑的一条重要环路,并且揭示臂旁核是参与痒觉信息处理的重要脑区,为深入阐明痒觉信息加工的脑内环路机制及探索慢性痒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该课题从行为学、病理学和生物化学三方面研究了羟丁酸钠对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论:羟丁酸钠能明显降低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肥胖能引发诸多代谢疾病,包括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激活细胞压力信号通路及炎症反应。肥胖诱导内质网应激的产生是导致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内质网应激成为
水稻是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中国主要粮食来源,用生物技术手段选育高产优质抗逆的水稻新品种是中国农业科学家致力解决的问题,研究低温下水稻分子水平的变化将为解
MMC(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是一种新型的柔性直流输电拓扑结构。柔性直流输电的拓扑结构从原始的两电平、三电平变换器,发展到近些年流行起来的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它具有良好的输出电能质量、适应高电压应用、冗余特性等优点成为柔性直流输电的研究热点。本文以MMC在逆变方面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围绕模块化多电平逆变器的控制技术中涉及的调制技术、电容电压平衡策略等展开研究,
为了探索转基因藻吸附重金属的最佳条件,研究人员研究了多个环境因子对灌吸附能力的影响,得到如下初步结论:pH 8.0是转基因藻Synechocystis sp.PCC 6803(pKSB-ββ)吸附CuM和
G蛋白是一类能与鸟嘌呤核苷酸结合,具有GTP水解酶活性的信号转导蛋白。G蛋白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在真和生物体中是一种非常保守的跨膜信号转导机制。Gq/Go是一对相互抑制的G蛋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上好历史课?围绕这个问题,笔者不断地进行了一些尝试.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等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难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成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一般通过逆变器接入电网或者组网运行,这一方面解决了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另一方面却为逆变器输出电能质量和电网的稳定性运行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寻求电网友好型逆变控制技术势在必行,这将对新能源发电自身(光伏电站、风电场)和电网的稳定运行均有重大意义
该文从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出发,应用系统生态学原理,在采用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长期定位观测方法深入研究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条件及其变化动态、林下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大量非线性负荷不断增加,电力用户面临的谐波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有效地治理谐波成为了重要课题。用户选择治理方案时,需要对谐波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治理效益进行评估,选择最优治理方案,从而实现节能和综合效益最大化,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从用户谐波扰动特征入手,以国标为依据,制定了谐波测试与评估方案;并在谐波治理的节能效益分析中,提出了考虑集肤效应的导线谐波损耗计算公式,通过实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