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卞之琳号称“中西合璧的诗人”,其诗风化欧化古,本文通过对卞之琳早期诗歌(1930~1937)西方渊源的梳理,以期把握和了解卞之琳早期诗歌的风格与特点。在《雕虫纪历·自序》中,卞之琳说自己写诗受过波德莱尔、魏尔伦、瓦雷里、艾略特等人的影响。《开讲英国诗想到的一些体验》中又提及对法国象征派诗歌发生兴趣后才回到英国诗,后来所喜欢的英诗也是受过法国象征派影响的诗歌。大多数评论者都认为卞之琳在1930~1933年主要是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34~1937年则转向瓦雷里、艾略特等后期象征主义诗人。诗风也随之发生变化,1930~1933年的诗歌抒情性强,抒情方式也较为直接、显露,1934~1937年的诗歌则倾向于学习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智性色彩,抒情方式也转为含蓄、委婉。因此,本文的第一、二章根据卞之琳所提供的线索,分别选取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魏尔伦,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艾略特四位诗人,从微观上探讨卞诗形成的西方渊源。本文第三、四、五章从宏观上考察卞之琳对西方诗歌的接受层面——即,卞之琳是立足于一个什么样的层面来接受西方诗歌的呢?他并不是完全的接纳,而是持一种接受中有拒斥的保留态度。借鉴往往有正面借鉴和反面借鉴之分,有时候“反其道以行之”也是一种借鉴,这正是卞诗“化欧”而非“欧化”的根本原因。根据卞之琳的自叙,他显然最喜欢象征主义诗歌,相应的受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也最深,但是细察之下可以发现,象征主义诗歌所共有的暗示性(朦胧多义性)、音乐性、超验性这三大特征中,卞诗只吸取了其暗示性、音乐性的特点,并不具备象征主义诗歌超验性、神秘性的特征,也没有象征主义诗歌颓废、消极的基调,而是显得明朗、朴实。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第五章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他深湛的传统文化的修养影响了他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从而使其诗歌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