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21世纪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冲击最深重的金融危机。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与历史危机相比存在很多共同点,资产价格、实际经济增长率、经常账户余额和财政赤字的变动趋势都遵循相似的规律。但这次危机在触发方式和传导机制上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呈现出当代特定背景下的个性特征。政府可以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市场监管三管齐下来治理危机,促进经济复苏。货币当局为信贷市场注入流动性;政府通过注资、收购不良资产和提供新增债务担保等方式来救助金融机构,通过直接注资或提供新增贷款担保来对实体企业实施救助,通过实施巨额的财政刺激计划来促进有效需求的增加,推动经济尽快复苏;监管当局适当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以鼓励信贷投放,促进金融市场的恢复。这一系列救助方案都要求付出一定的救助成本,这种成本直接表现为财政赤字的上升。最终救助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救助方案和救助对象的选择、政府投资的收回情况以及救助计划总额所引起的直接财政成本。当政府建立重建金融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来实施相关的救助方案时,该特殊目的实体的运营情况和投资收回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最终救助成本。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政府对于救助方案和救助对象的选择,会对最终救助成本的高低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最优的救助方案应该是能够吸引并适用于所有金融机构的方案,而不是那些只着眼于资产状况较差的金融机构的救助方案。当政府实施救助时,宏观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和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而且,无论采取何种救助方式,都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巨额财政赤字。实施巨额财政刺激计划时,巨额财政赤字和银行信贷集中投放将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并进而可能引起银行信贷违约风险的增加。要控制政府救助的财政成本,缓和通货膨胀压力,我们可以适当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促进实体经济获得有效增长,适当规划巨额财政刺激计划的具体投放步骤,在不削弱财政刺激计划扩张效应的前提下,适当考虑分阶段实施财政刺激计划,以降低年度财政赤字规模。要控制银行信贷风险,我们可以尽量摆脱财政刺激计划对银行信贷投放的过分依赖,避免银行信贷在救助实施过程中的集中投放,并对银行信贷的期限和投向产业加强引导,对银行信贷投放提供信息支持和监督管理,及时给出信贷投放过度的信号。